
文/编辑:快看张同学
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元帅,他一生征战,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然而,在他辉煌的军事生涯背后,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乡情故事,他是谁?他又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元帅的乡情
徐向前,这位来自山西五台县的元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他的家乡五台县永安村,地处山区,偏僻又落后,但这里却孕育了这位伟大的元帅,徐向前的高祖父徐继畲可是晚清名臣,只可惜后来家道中落了,父亲就靠当个私塾先生来维持家里的生计。
母亲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不过特别勤劳,还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再穷都要送他们去读书,你说这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徐向前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本来在家乡当老师,可他满脑子都是救国救民的想法,老是跟学生讲进步思想,结果就被学校给开除了。
这之后,他听说黄埔军校在招生,就毅然决然地南下报考了,从此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革命队伍里那可是大展身手,创建了红四方面军,还开辟了好几个革命根据地,打了好多胜仗,毛主席都特别欣赏他。
到了抗战的时候,他已经是八路军 129 师的副师长了,周总理跟他说,五台县战略地位重要,回家也是工作,他这才决定回家看看,当他看到村口那个背着柴火,腰都弯了的父亲时,心里肯定特别不是滋味吧,回到家,又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三年了,当时他得多难过呀。
他在母亲的棺木前磕头的时候,心里一定充满了愧疚,不过,他也见到了女儿,还带着她去祭奠了亡妻,也算是有了一些安慰,但没几天他就又得回部队了,父亲还鼓励他要打跑日本鬼子,你说这父亲是不是也很伟大呀?
“忠孝难两全”,徐向前为了国家,把对父母的孝放在了后面,新中国成立了,他成了元帅,可父母却都不在了,这该是他心里最大的遗憾了吧,但他重振了家族门风,也算是对父母有个交代了,那他后来还有没有再回家?他的家人又受到了他怎样的影响?
回乡的情感交织
年轻的时候总是怀揣着梦想,想要出去闯一闯,徐向前也是一样,他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就满脑子想着要救国救民,校长劝他他也不听,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回家之后,母亲也没怪他,就给他端了碗杂粮粥,我想,这碗粥里肯定满满的都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吧,所以啊,他才会下定决心去报考黄埔军校,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可真到了要离家的时候,他又舍不得了,都不敢多看母亲一眼,就怕自己走不了,到了广州之后,他每天都想家,但是又没办法,只能拼命地学习和工作,那时候的他,肯定特别孤独吧,远离家乡,也不知道家里人怎么样了,只能把思念都藏在心里。
后来,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家了,他心里肯定特别激动,快到村口的时候,他看到父亲的背影,一下子就认出了父亲,那一声 “大大”,喊出了多少年来的思念啊,父子相认的那一刻,估计眼泪都止不住地流吧。
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晚上的时候,父亲跟他说母亲常常半夜哭着思念他,他该有多心疼啊,他朝着母亲的灵位磕头,那是在表达自己的愧疚和思念呀。
父亲还给他做了顿饭,说这是母亲以前最爱给他做的,你想啊,这饭里得包含了多少父母的爱呀,离别总是很残酷的,天还没亮他就得走了。
父亲送他到村口,虽然没说太多话,但那眼神里肯定都是不舍和期望,他跟父亲承诺不会让他失望,然后就走了,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真让人觉得心酸,那他走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在革命道路上还遇到了哪些挑战?
革命成就
徐向前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八路军的大官了,可他在乡亲们面前,一点架子都没有,村里的人听说他回来了,都跑过来看热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可热闹了,他也不觉得烦,还跟乡亲们聊得特别开心。
第二天啊,他还在东冶镇给大家讲抗战的事儿,讲得那叫一个带劲,说到日本鬼子的坏事时,他都攥紧了拳头,乡亲们听了也都特别激动,好多年轻人当场就报名要参军,就连他姐姐的两个儿子也嚷着要去打鬼子,他姐姐也很支持,说为国家出力是好事,你说这一家人是不是都很有爱国情怀呀?
徐向前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肯定特别欣慰吧,他自己走的是革命道路,现在家乡的年轻人也都愿意跟着他一起保家卫国,这说明他的影响很大呀,不过,战争总是很残酷的,1937 年 10 月底,他又顺路回了一次家,这一次,他还带了战友陈锡联一起。
父亲看到他回来,可高兴了,赶紧弄了莜面窝窝头和羊肉炖山药来招待他们,战友们吃得可香了,他还开玩笑说别吃太多撑着走不动。
可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他和父亲的最后一面,后来日军占领了五台县,村里人怕父亲被鬼子抓走,就把他藏到了山上的庙里,可父亲年纪大了,又赶上战乱,最后还是没能熬过去,徐向前在前线打仗,没能回来送终,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不过,他的革命精神却影响了家里人,他的女儿徐松枝,后来也受到他的影响,写信说想参加革命,他就托聂荣臻把女儿接到了延安,女儿后来还当了军医,也为抗战出了不少力,这也算是继承了他的衣钵吧。
新中国成立以后,徐向前当了大官,但他还是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家里人想让他帮忙谋点好处,他可坚决不答应,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把自己的小家放在后面。
他一辈子就回了三次家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可家乡和亲人一直在他心里,从来都没忘记过,“家国两难全,选国是担当,对家是牵挂”,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真是让人敬佩啊,那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在又有什么样的启示?
精神永流传
徐向前元帅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人感慨万千,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奋斗的一生,也是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愧疚与牵挂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山西青年,成长为共和国的元帅,靠的不仅仅是他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那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他在家乡传播进步思想,是因为他心中有救国救民的大志,他投身革命,创建根据地,抗击日寇,是因为他把国家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在成为元帅之后,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不搞特殊化,不为家人谋私利,这种高尚的品德,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人像徐向前元帅一样,为了国家的安危,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奔赴战场,他们心里何尝不想守在家人身边,过安稳的日子?可国家有难,他们只能选择挺身而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吗?
徐向前元帅对家人的愧疚,我们都能理解,他没能在母亲身边尽孝,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没能陪伴女儿长大,这些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但他知道,只有把国家建设好,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团圆幸福,才是对家人最好的交代,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徐向前元帅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国情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无论是在过去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现在的和平时期,我们都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努力去守护我们的国家,守护我们的家园。
总结
徐向前元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一生,他舍小家为大家,虽对家人心存愧疚,却用一生践行了对国家的承诺,他的朴素作风、高尚品德和家国情怀,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学习,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为国家和家庭努力奋斗。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