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那一嗓子,真是把我从沙发上喊了下来。冯德莱恩还没来得及把“美欧协议”从包里掏出来,巴黎这边已经火力全开,直接给她扣上“特朗普的代言人”帽子。现场气氛比法网决赛还紧张。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画面,是她站在人群中,手里那份协议像是刚从美国超市抢回来的特价商品,结果被自家人围着质问:你是来带货,还是来卖队友?
说起来,冯德莱恩这次的操作,比欧洲杯上的乌龙球还让人摸不着头脑。她一路从德国政坛杀到欧盟主席,混迹高层十几年,手腕不是一般人能比。可这次,像是突然开了上帝视角,跳过所有流程,直接和美国签了个大单。协议内容一传开,法国农民的吐槽比巴黎的咖啡还苦。社交平台上全是段子:有人说这协议比巴黎铁塔还高调,有人说欧洲这回真成了美国的后花园。
其实说白了,欧盟的家底还真不厚实。2024年上半年GDP那点增长,跟我钱包里的零钱差不多,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美国人倒是乐呵呵地把出口数据往欧洲砸。冯德莱恩不是没看到,但她估计觉得,能拉美国做靠山,多少能让欧盟喘口气。可惜啊,法国的“兄弟情”变成了“吃瓜群众”,德国本来也想打圆场,结果一看法国人都快掀桌子了,干脆也不开腔。
协议里那些条款,翻来覆去其实绕不开农业、科技和数字经济。美国人出手就像打NBA,分分钟想在欧洲篮下扣个大帽。欧洲农民本来就怕美国农产品涌进来,这下好,连夜在网上开直播怼主席。有人拿着鸡蛋在镜头前晃悠,说:你看,我们的蛋自己都吃不完,还要帮美国清库存?这气氛,和当年英国脱欧那会儿差不多,都是一群人觉得自家被卖了还得陪笑。
欧盟的制度说起来复杂,其实核心就一句:谁都不许单飞。理事会、议会、各国政府,谁都想留个影。冯德莱恩这回自作主张,法国人当场跳出来拆台,德国人索性装死。欧洲这大家庭,表面一团和气,背地里都想抢戏。你想啊,谁能忍受自己被晾在一边?
美国那边倒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协议里的数字经济、能源条款,美国人开价没见手软。2023年,欧洲对美贸易赤字直接冲上新高。美国天然气卖给欧洲贵得离谱,欧洲人还得笑着买账。这操作,怎么看都像“别人打牌你买单”。冯德莱恩要是觉得自己捡到宝了,估计是被美国的糖衣裹晕了头。
有人说她是被历史推上了台面,也有人觉得她是自家兄弟都不带的“独狼”。欧洲这几年糟心事一堆:经济疲软,俄乌乱局,能源危机,谁都不想先掉链子。冯德莱恩急着找靠山,也不算没道理。可你说她太心急,法国人肯定第一个不干。欧洲主权这东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你真要让美国牵着鼻子走,法国人能忍?农民能忍?社交媒体上的喷子更不能忍。
回头看,冯德莱恩的路,其实挺像那些年被“寄予厚望”的球员。小时候满场飞奔,长大了却被队友埋怨不传球。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骂的欧盟主席。欧洲和美国的这点事儿,年年都能炒出新花样。今天是协议,明天可能又轮到别的事。每次看欧盟开会,我都觉得像看F1比赛,谁都想抢发车位,结果一圈下来,还是那几个人在前面兜圈。
有意思的是,欧洲这场“友谊赛”像极了体育圈的老故事——有的人靠实力,有的人靠情商,有的人靠背景。冯德莱恩这次,算是把三样都给试了遍,结果全场起哄,没人买账。你说欧洲农民和法国政客就没有自己的算盘?谁都想分蛋糕,但谁都不想被人按着头吃剩饭。美国的协议,终归不是人人都爱。
说到底,欧盟的局,真不是一个人能解的题。冯德莱恩这回,主角光环一不小心变成了靶子。协议还没发到每个人手里,争议已经满天飞。法国人喊着“欧盟尊严”,德国人装作什么都没听见,西班牙和意大利在群聊里悄悄发表情包。这气氛,比体育场的看台还热闹。
我倒挺想问问,下一回合,谁能换个姿势把球踢进门?欧洲的这盘棋,谁会带着全队冲线?冯德莱恩还会不会再来一把“单骑闯关”?还是说,大家继续在群聊里互相埋怨,协议最后变成了“谁都不想认账的作业”?你怎么看?你站哪一边?反正我还在刷着新闻,等下一个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