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6比0的胜利,其实让很多山东球迷看得挺兴奋的。相比前几轮那种胶着的局面,这回山东U18男足进攻端真的全线爆发,把比赛提气提神的那股劲儿全都踢出来了。尤其是王梓丞,他个人独中四元,人还没长开,就差点把江西后防线给踢“散架”了。这种比赛里,他展现出来的身体对抗、门前嗅觉,还有那种自信心,谁看了不得感叹一声“后生可畏”?
但赛后圈内讨论很快就跑偏到王梓丞到底什么时候能进鲁能二队、甚至将来能不能上一线队。按理说,一个年少成名的新星,状态这么火热,提拔到更高一层锻炼,是再合理不过的期待。可鲁能内部的人清楚,这事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近年来,鲁能二队的提拔顺序和梯队结构,其实是围绕05、06年龄段打造的主力框架,07、08这一批,整体基础厚实,但想“破格”上位,还得真刀真枪拿出点硬核表现,不是一两场爆发就锁定席位。
比较之下,魏祥鑫这位08国少的佼佼者,也曾是球迷口中的天才少年。梅州客家敢直接在中超给他首发机会,和俱乐部用人“胆子大”,青年队青黄不接也有关系。魏祥鑫不但没辜负期待,还斩获了中超个人首球。这一回连国字号U22大名单都混进去了,让其他同龄人多少有点眼红。但这是个案、特例,且每家俱乐部内部的竞争和用人逻辑都不一样。鲁能青年军本就人才济济,内卷严重,王梓丞的突围之路,恐怕一点都不轻松。
其实球迷们更看重的是球员成长路径上的那点“不公平”。机会给谁,怎么给,是靠天分,还是靠综合能力和平台资源?像王梓丞这种青训明星,能不能像魏祥鑫那样,快速在中超亮相?还是得一步一步根据队伍节奏来?现实就是:即便你在同龄人里独步天下,每上一个台阶,内部PK的残酷程度都会被成倍放大。鲁能今年安排韩鹏带二队也是信号,既想从经验老将那儿给小伙子们灌点真东西,也想用更高的内部标准筛选新人,毕竟中乙和中超毕竟还是两个量级,从青年联赛到职业联赛的水土适应,可不是说说就过得去。
王梓丞凭借这场大四喜,肯定赢下了教练组的关注和内部推荐机会。可现实又冷冰冰地提醒这批08以后的小将们:在鲁能这种平台上,你有才,但绝不是唯一的天才。只有持续刷存在感,持续进步,才有资格进入二队,真正获得稳定出场时间。否则,就算进了二队,也未必真能熬出头。这也是不少山东本土球迷纠结的地方——青训出了“爆点”,但往往等到能在一线队看到这些新星,已经隔了两三年,甚至更久。
从技战术层面王梓丞身上的身体素质和门前把握机会能力,很贴合现代中锋的标准。韩鹏球员时期就是靠冲击力和门前冷静成名,现在他带队,也许能把这些核心能力手把手传下去。但竞技体育残酷就残酷在你天天有人“捅破窗户纸”想抢你资源。王梓丞能否顶住压力、消化大场面经验,同时又没有像魏祥鑫那样“跳级”捷径可选,这一路既考验心理素质,也拼运气和场外资源。
其实这才是中国青训体系眼下最大的矛盾。是拔苗助长、力推“天才”型个例,还是老老实实按照体系匀速提拔?哪个路径风险大,哪个更能培养出顶级球员?普通观众未必关心流程,但肯定在乎结果——到底谁能站出来成为山东足球的新名片?要是你是鲁能二队教练,面对眼下王梓丞的爆发,你会押宝让他提早上位,还是继续让他磨炼积攒更多经验?如果你是08年龄段球员,看到同龄人魏祥鑫已经在中超进球,是不是也会心里发紧、拼劲全开?你觉得,山东青训这种“宁愿慢一点、更稳一点”有道理吗?来,咱唠唠呗,谁说的都有理,这种成才路径你更认同哪种?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有没有哪个视角是大伙还没聊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