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交棒在即,俄罗斯五种未来已定?克里姆林宫的剧本藏不住了
克里姆林宫的红墙,见证了太多权力的更迭与历史的叹息。如今,那张全世界都熟悉的面孔,在执掌俄罗斯这艘巨轮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后,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航船的下一站。
普京,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个时代。他曾豪言,给他二十年,还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可时间,终究是比任何强人都要强大的对手。当他亲自启动名为“英雄时代”的接班人培养计划,将目光投向战场上那些年轻的面孔时,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一个强烈的信号。
这说明,他对自己亲手搭建的这套班子,对那些在官场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臣,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他想绕开这套僵化的体系,从炮火中选拔一群新人,一群没有被官僚习气浸染、敢打敢拼的“狼崽子”。他希望这些人能成为俄罗斯未来的精英,可这恰恰暴露了俄罗斯精英阶层的断代与空心化。
这盘棋,下得不可谓不大胆,甚至有些孤注一掷。因为俄罗斯这栋大厦,眼下已经出现了不止一道裂缝。
先看看钱袋子。俄罗斯的经济,说白了就是一口依赖能源出口的“油井”。这口井曾经财源滚滚,让莫斯科有底气跟西方掰手腕。可如今,这口井快要见底了。
俄乌战事一起,西方的制裁大棒就挥舞了过来。欧盟第18轮制裁直接掐断了“北溪”管道,二十多家银行被踢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这就像被人扼住了咽喉,虽然一时半会儿死不了,但呼吸肯定越来越困难。
尽管东方还有大买家,但买卖的姿态已经变了。印度人明说,“只买便宜货”,还得看美国的脸色。更要命的是,俄罗斯自身的工业基础,在苏联解体后就没真正缓过劲来。
2024年,俄罗斯全年钢铁产量不到7100万吨,这个数字甚至不如苏联鼎盛时期的零头。没有钢铁,谈何工业强国?最讽刺的画面,莫过于伏尔加汽车厂里那些从德国进口的机器人,因为被远程锁死,成了一堆动弹不得的废铁。半导体断供,更是让军工生产线都感受到了寒意。
钱袋子瘪了,手里的家伙事儿也开始不趁手了。
这场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彻底撕下了俄军“世界第二”的华丽外衣。仗打到后面,前线的导弹库存告急,俄军竟然要拆解S400防空系统的导弹,改装后当对地攻击武器使。这操作,听着就透着一股子心酸和无奈。
后勤补给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偌大一个俄罗斯,军工产能居然跟不上消耗,不得不向朝鲜求援,据说朝鲜提供了上千万发炮弹。这面子上可真挂不住。更别提乌克兰的无人机,三番五次光顾俄境内战略轰炸机基地,如入无人之境,炸毁了数架国之重器。安全部门的反应迟缓,暴露出整个防御体系的千疮百孔。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的比喻很刻薄,却也一针见血:“俄罗斯的体制就像一架老旧的飞机,普京是唯一的飞行员,但仪表盘早就坏了。”官员们报喜不报忧,普京直到2024年才公开承认“战争陷入僵局”,而那时,俄军早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外部的朋友圈,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
2024年底,叙利亚政局突变,俄罗斯失去了在中东唯一的海外军事基地。这就像在棋盘上丢掉了一个关键的棋子。那些曾经的“集安组织”小兄弟们,心思也活络起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敢当着普京的面表达不同意见;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也总在玩着自己的小算盘。
中亚那几个国家,一边为了经济集体向东看,一边又跟西方眉来眼去。大家都是现实主义者,谁能带来好处就跟谁走。当俄罗斯这棵大树开始摇晃时,树下的猢狲们自然要各自寻找出路。
内忧外患之下,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到底会走向何方?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科特金给出了几种可能的剧本,每一种都让人不寒而栗。
第一种可能,也是最令人警惕的,是沦为中国的附庸。这听起来有点刺耳,但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中俄贸易额超过2300亿美元,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几乎被中国品牌占领,莫斯科手里攥着大把的人民币储备,却只能用来购买中国商品。这种经济上的深度捆绑,正让俄罗斯的天平,无可奈何地向东方倾斜。
第二种可能,是变成一个“特大号的朝鲜”。在国内搞高压统治,在国际上被孤立,手握核武器,一边仰仗着东方大国的输血,一边又不时地耍点小性子,让庇护者头疼。这种状态,既可悲又危险。普京政权宣布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就让曾为之斡旋的中国颇为尴尬。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颇有几分平壤的味道。
第三种可能,是内部陷入混乱动荡。俄罗斯地盘太大,民族太多,从北高加索的车臣,到资源富集的远东,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普京在位时,还能靠个人威望和强力手腕压住。一旦他离开,权力出现真空,这些地方豪强会不会动起别的心思?苏联解体的噩梦,会不会在俄罗斯联邦身上重演一部分?没人敢打这个包票。
第四种可能,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结局,即“法国化”。像法国一样,告别帝国旧梦,虽然骨子里还带着君主制的骄傲和官僚主义的传统,但最终成为一个遵守规则、不再威胁邻国的正常国家。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景,但看看法国大革命后经历的百年动荡,就知道这条路有多难走。1991年的俄罗斯,比起戴高乐时代的法国,底子要薄太多了。
最后一种可能,是主动收缩战线,转向国内。一位新的领导人,可能同样是民族主义者,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与整个西方为敌是条死路,继续在乌克兰消耗下去,只会掏空国库,透支未来。于是,他选择止损,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的人口危机、技术落后等问题。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也需要合适的时机。
这五条路,就像摆在俄罗斯面前的五个岔路口,没有一条是康庄大道。
普京如今已经70多岁,即便宪法允许他执政到2036年,但岁月不饶人。他所打造的这套“超级总统制”,成败系于一人。这种体制最大的风险,就是缺乏纠错机制,容易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到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当世界在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这些新赛道上狂奔时,俄罗斯却似乎被困在了地缘政治的泥潭里,被过往的帝国荣耀所拖累。
普京的“英雄时代”计划,是他为俄罗斯的未来下的一场豪赌。他希望这些从战火中走出的年轻人,能为这个古老的国家注入新的活力。但这群年轻的雏鹰,能否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存活下来,又能否在普京离去后撑起这片广袤的天空,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说到底,俄罗斯的困境,是结构性的。它既无法真正融入西方,又不甘心屈居于东方之下,始终在“大国身份”的迷思中徘徊。普京的离去,只会让这个深层次的矛盾,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西伯利亚的风,正在酝酿着一场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