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档案解密:赫鲁晓夫怎么评价斯大林
发布日期:2025-08-13 17:09:18 点击次数:69

赫鲁晓夫论“二十大”

作者|朱正

《朱正卷》精选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堪称苏联史、苏共史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历史性的会议中,关键角色非某位人物莫属。赫鲁晓夫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赫鲁晓夫这位历史伟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且令人瞩目的壮举,莫过于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出一场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尖锐批评,从而揭开了斯大林时代问题的重重帷幕。

数十年间,关于此事的各类出版物,其数量之庞大,实可堆山叠海。然而,其中多数仅为他人之记述与评述。近期,在沈志华教授精心主编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一书中,(2015,东方出版中心)第六卷里,看到《赫鲁晓夫与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座谈纪要:深入剖析个人崇拜及其深远影响》(1956年7月10日)此篇内容系作者亲述,言简意赅,堪称一份极具价值的档案资料。

简要介绍。赫鲁晓夫谈话的内容。

赫鲁晓夫首先,我们需探讨他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提及的个人迷信议题。他阐述道:“我们曾权衡是否应将此报告对外公开,若然,其呈现的方式自当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这一议题的决策并非在大会筹备阶段便已形成,而是在大会进行中才作出,故此,我们未能与各国兄弟党进行充分协商,以在评价斯大林的问题上实现正反两方面的平衡。原本预定就个人迷信问题提交的报告由波斯佩洛夫同志们,此通报之出,或许让人难以尽解,亦或对苏共领导层内部之分歧产生疑虑。鉴于此,报告特委托苏共中央委员会的书记负责阐述。”

据吴冷西《忆毛主席》一书中记载,1956年3月17日夜晚,中共中央书记处针对苏共二十大议题举行了一次扩大会议。会议期间,与会者纷纷发表意见。众人普遍对苏共未与兄弟党协商便对斯大林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关键人物进行批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此举是对各国党的突然袭击,令他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同时,大家还认为——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是严重错误。(新华出版社,1995,4页)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的高层人士对于苏共未能提前通知一事表示了不满,却未曾意识到这实乃会议进程中临时做出的决定,以致无法提前告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吴冷西对于中共此次重要会议的日期记录有误。根据《毛泽东年谱》的记载,该次会议是在3月23日晚举行的。

在苏共二十大是否采纳此类报告,实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决策。赫鲁晓夫说:

“在二十大召开之际,主席团召开了数次会议,讨论过程中充满激烈辩论。部分成员持观点,认为不宜提出个人迷信的问题,担忧此举会在国内工人运动中引发难题。正如大家所熟知,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应对众多杰出共产党员的离世承担罪责?不解答此问题,实则暗示了苏共中央对有罪之人予以庇护,默许其行为,并因畏惧揭露真相而缄口不言。若仿效斯大林在世时的做法,继续实施高压政策,采取严厉惩罚,或许能够暂时规避批评,然而,这样的行径无疑对党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主席团有反对者,可推测原因。莫洛托夫定是那坚毅不屈的个体。即便在苏联民众之中,也有众多人士难以摆脱对斯大林长期迷信的束缚。赫鲁晓夫说:

在苏联,斯大林犹如半神半人。所有的辉煌成就都似乎凝聚了他的功绩,所有的财富宛如源自他的恩赐。他被誉为众人的父祖。大家知道,他死后情况变得极度歇斯底里。在那几日,民众纷纷涌向圆柱大厅,街道上却频发惨剧,伤亡人数众多。即便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力劝民众疏散,亦鲜有人响应——众人的目光都被斯大林的遗体所吸引。”

在斯大林的家乡格鲁吉亚竟因对斯大林之批判,激起了轩然大波的政治风波。赫鲁晓夫说了这件事:

“如果谈在格鲁吉亚对于个人迷信的揭露所引发的反应,在那里的情形并未让你们感到惊讶。毕竟,格鲁吉亚党组织的水准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贝利亚领导权实际上并未受到中央的监管。概括而言,格鲁吉亚得益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扶持,享有诸多优惠政策。斯大林与贝利亚均为格鲁吉亚籍。这一现实在该共和国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该情绪亦得到了孟什维克派别以及民族主义者的鼎力支持。

至于格鲁吉亚的风波,起初源于几场无关紧要的发言。在纪念斯大林诞辰之际,最初只是孩子们在纪念碑前穿梭,随后大学生们加入其中,人群逐渐壮大,增至数千之众。不久,人群中涌现出敢于发表反对党和政府观点的演说者,到了第三天,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人群:‘为斯大林和贝利亚平反’,‘打倒……’赫鲁晓夫、米高扬和布尔加宁’,‘组成莫洛托政府……示威者们分成了两个队伍,一支队伍抢夺了武器,另一支队伍则向驻有军队的邮电总局大楼进发。不幸的是,冲突中导致数人丧生。这两个队伍主要由大学生构成。工人们并未站在他们一边。举例来说,有一支大学生队伍前往一家工厂进行宣传和动员,却遭到了工人们的驱逐。

赫鲁晓夫指出,推动格鲁吉亚民众对批判斯大林持反对态度的主要因素,正是经济层面的考量。

格鲁吉亚曾经实施了一系列不恰当的经济政策。例如,贝利亚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对葡萄的收购设定了较高的价格标准。在这种集体化的背景下,集体农庄成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往往源自自家的园地。显而易见,不满并非源于对斯大林崇拜的揭露,而是源于在解决格鲁吉亚固有弊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失去特权的担忧与恐惧。

面对对斯大林的指责可能会招致诸多不便,然而斯大林主义累积的弊端已深重且历时久远,此刻不提出质疑似乎已无可能。那么,这些问题已累积到了何种严重的地步呢?赫鲁晓夫说:

到斯大林逝世时(赫鲁晓夫务必严守以下所述秘密:我国监狱系统关押人数高达约两百万。这一数字,彰显了我国在战胜……方面的坚定决心。希特勒新增的困境:我们过往的战俘及部分少数民族同胞遭受驱逐,现因战事平息,他们面临重重困难。他们渴望返回故土,却发现那里已另有人居住。成千上万的党员被囚禁长达10至15年之久,其所处环境甚至比关押刑事犯更为恶劣。在审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无一案件有确凿证据。以1916年入党的党员为例——沙图诺夫斯卡娅往昔,在莫斯科州委组织处任职期间,我有幸与她相识。马林科夫同志们对她了如指掌,她是一位原则性极为坚定的同志。然而,我们曾一度将她逮捕并流放,当时误以为她与敌对势力有所勾结。在贝利亚经查实后,我们对其予以释放,并恢复其党籍,现她正服务于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此类情形,实乃成千上万。

显然,有必要对这些人士进行详尽的解释,以消除他们对党和党的领导层可能产生的疑虑。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高达70%的代表以及选举产生的多数中央委员不幸遭受了枪决的命运。这些受害者曾是地下工作者、国内战争的参与者,以及那些曾与敌人浴血奋战过的勇士。托洛茨基分子和布哈林分子斗争过。”

赫鲁晓夫谈及这一状况,我们能够确切地统计出具体数字:苏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共有1225名,其中遭处决者达1108人,占比高达90%;至于苏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及其候补委员,共有139人,其中98人被处决,比例约为70%。(数据来源于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赫鲁晓夫指出斯大林具有某种特质。病态疑心”:

“十九大后斯大林严厉批评了”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准备随即对他们实施逮捕。然而,斯大林去世后,人们才逐渐发现,此前那些被迫流放的人,莫洛托夫妻子在莫斯科,似为获取指控。莫洛托夫的供词。加里宁妻子服刑15年。伏罗希洛夫窃听活动自1942年起便已展开,他不仅被剥夺了查阅机密文件的权限,更未曾被邀请参加政治局会议。这一切皆源于对他身份的怀疑,认为他可能是英国的间谍。甚至对他——莫洛托夫此等荒谬之指控,竟诬其为美国间谍,仿佛他身在美国,拥有私人财产,甚至还有自家的铁路车辆。

这些说的是斯大林的肃反 (大清洗),对无辜民众的大规模镇压。那么,他又如何对待广大农民呢?赫鲁晓夫也说到了:

在斯大林离世之际,他嘱托我草拟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的决议草稿。这一委托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原因在于我所提出的建议,基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或许并不符合斯大林的心意。随即,我遭遇了严厉的抨击。贝利亚的抵制,他声称赫鲁晓夫的工作与以前马林科夫所行之事看似悖论。尽管如此,我仍草拟了若干有益之策,并向政治局进行了汇报。然而,斯大林并未审阅文件,也未翻阅报纸,便询问报告中所提及的内容。在听取详细说明后,他否决了建议草案,并要求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的依据是,农民生活状况良好,即便仅出售一只老母鸡,也能轻松缴清所有税款。他提议将针对农民的税收提升至420亿卢布,这一增幅与整个农业领域的年收入相当。”

1956年7月10日赫鲁晓夫对话对象为意大利共产党。帕耶塔同志,他听了赫鲁晓夫这些话语之后,他继续说道:“这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悲剧。或许不是在当下,而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实为一个专制君主与暴君。”赫鲁晓夫答道:

斯大林的悲剧之处,在于他坚信自己的一切举措均系出于工人阶级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福祉考虑,然而他却无法容忍任何竞争对手的存在。正因如此,众多布尔什维克成员遭受了无情的迫害。

在胡乔木在所著《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亦可见到类似观点:“即便在他犯下错误之际,其悲剧之处亦在于,他坚信这是维护劳动者利益、抵御敌人侵害所不可或缺的手段。”《胡乔木文集》卷一,512页当年苏共中央是否赫鲁晓夫谈话记录已通报中共中央。

谈及《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篇文章,我不禁回忆起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所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篇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苏共二十大所持立场的首次公开表态。该文采纳了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反对个人迷信”的口号,并对其表示了赞同。文章中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共产党在反对个人迷信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斗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表示祝贺。”当时,《人民日报》正是以这样的内容呈现于读者面前。然而,在后续的编辑版本中,文中所有提及的“个人迷信”一词均被替换为“个人崇拜”。

一是反对不当的崇拜,二是倡导对正确思想的尊重。”反对崇拜他人,只崇拜自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