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南京大学33岁博导东思嘉自杀去世!父母发声回应,同事或曝其人品,或谈其老公,无限惋惜
发布日期:2025-08-30 17:53:04 点击次数:129

8月26日,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助理教授、年仅33岁的东思嘉博士被证实离世。

消息像一枚石子投入学术圈的深潭,涟漪迅速扩散:

有人晒出去年夏天南大报告厅里她侃侃而谈的照片,清秀、自信、神采飞扬;

有人质疑她的“人生剧本”是否被他人设计;

更多的人在追问——为什么一位“邻家女孩般”的科研新星,会在学术生涯刚起飞时骤然折翼?

一、“请别再打扰她”——父母的低声恳求

“请别再打扰她。”——这句几乎低到尘埃里的恳求,来自东思嘉的父母。

8月29日凌晨,两位老人通过一位远房亲戚向多家媒体同步转达了同一句话:

孩子走得很安静,我们只想让她好好休息,不再被打扰。

亲戚透露,夫妇俩至今仍住在南大鼓楼校区旁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招待所里,谢绝一切探视。

邻居回忆,思嘉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小学三年级那年梅雨季,她趴在阳台玻璃上写满整整一本“雨痕观察日记”;

初二用攒了半年的压岁钱买下一台二手显微镜;

高三保送南大的那个夏夜,她抱着父母说:“我想把家乡的海岸线研究个透。”

如今,两位老人唯一的愿望,是让女儿的名字不再被反复提起。

亲戚说,他们把女儿的微信头像换成了夜空里最亮的星,备注名只留下四个字——

“天上见”。

二、邻家女孩的“开挂”履历

1992年春,东思嘉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普通职工家庭。

18岁那年,她以全省前列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

本科四年,她的绩点位列全院第一,一口气拿下国家奖学金、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全国仅5人)和江苏省三好学生称号。

大二便进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三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反应装置被写进美国权威教材《Chemical Oceanography》,成为海洋化学课堂上的经典案例。

2014年,她远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地球科学博士,随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五年里,她三次登上太平洋科考船,牵头或参与发表了11篇SCI论文,其中3篇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顶刊,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聘为基金评审专家。

2023年,她婉拒海外导师的挽留,放弃美国永久居留资格,回到母校南京大学,先后任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研究员、能源与资源学院准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南大最年轻的博导之一。

回国后,她迅速组建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双碳”专项等4项课题,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024年又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青年首席培训计划”最年轻成员。

学生们回忆,去年11月她在苏州校区的公开报告座无虚席,清秀、文气,讲到海水溶解无机碳时眼睛里有光,“像邻家姐姐,又像开挂的学霸”。

三、同事与学生口中的“东老师”

在东大能源楼三楼,同事们习惯把东思嘉称作“小太阳”。

实验室门禁记录显示,她几乎每天都是7:15之前到,22:30之后才离开;遇到仪器排队,她干脆把数据拿回宿舍连夜处理。

学生写论文到凌晨两三点,她总在微信那头秒回,逐字逐句帮改英文摘要,甚至把常用的学术短语做成表格发在群里。

去年冬天,一位研二女生家里突发变故,她悄悄垫了8000元机票钱,还在学院申请临时困难补助时亲自跑流程。

社交平台上,匿名留言叠了上千条:“东老师自费给困难学生买过电脑”“她把唯一的CSC联培名额让给了更需要的师弟”“实验室的冰箱永远有她买的酸奶和水果”。

她离世后,学生把实验室照片墙重新布置:白板上留着她的字迹——“失败是常态,热爱是答案”;

窗台上,她养的那盆绿萝被剪成几枝,分给每个人插在离心管里继续生长。

四、关于“赵某”——网传的模糊剪影

8月28日起,豆瓣、小红书与微博陆续出现“考古帖”,将东思嘉与一位“年长十余岁的同院前辈”并置讨论。

帖子用词谨慎,多用“据传”“或”“可能”:称其曾是她本科毕业论文导师,两人2016年曾同期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2023年又同步回到南大苏州校区任教。

有匿名账号贴出一张2014年优秀毕业论文公示截图,导师栏赫然写着“赵某”,随后便被大量转发。

然而,截至目前,南京大学人事处、学院官网均未公布任何两人共同署名的科研项目或合作论文;聊天记录、合影、开房信息、转账凭证等关键证据始终未见。

所有细节仍停留在“雾里看花”的层面,真假难辨......

五、一个博士的“沉默成本”与社会的回声

从本科到博士后,国家培养一名青年科研人才的直接经费平均超过200万元,若计入大型仪器、国际航次、团队配套,成本可攀升至500万元。

然而,当CNS论文、国自然“优青”“杰青”指标层层加码,许多博士的“情绪账户”却长期处于透支状态。

东思嘉离世后,一张深夜实验楼灯火通明的照片在学术圈刷屏——那是“青椒”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

凌晨两点的离心机、一篇论文决定的去留、看似体面却沉重无比的“非升即走”。

有网友留言:“我们花了二十年教会他们解方程、跑模拟,却忘了教他们如何求助、如何哭泣。”

心理援助热线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高校青年教师来电量同比增长47%,主题集中在“考核焦虑”“亲子关系”“家庭矛盾”。

国家投入巨资培养的头脑,不该独自在深夜崩溃;社会需要的不仅是论文和专利,更是让他们敢于说“我累了”的安全网。

尾声:请把“1”留给自己

灯火通明的实验楼再璀璨,也照不亮一颗早已透支的心。

东思嘉的离开提醒我们:学术不是生命的全部,论文、基金、职称,都只是后面的“零”;健康,才是那个最前面的“1”。

国家用数百万培养一位博士,社会更应用百分之百的温柔去守护他们——允许他们请假、允许他们脆弱、允许他们在深夜拨打心理热线。

愿每个科研人都能在数据与星空之间,留一扇窗给自己透风;愿所有导师、学生、管理者,把“你最近睡得好吗?”当作最重要的课题。

珍爱生命,从一句问候、一次拥抱、一场及时的心理咨询开始。

让“青椒”不再独自在黑夜里亮灯,让每一颗热爱科学的心,都能在阳光下继续跳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