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金融峰会才懂:A股的慢牛,不在PPT里,在咱散户的茶杯里
上周六在北京参加个金融峰会,本来不想去——主办方说"恳请支持",抹不开面子还是去了。会场坐了三百多号人,前排经济学家讲得唾沫星子乱飞,PPT翻得比我翻股票软件还勤快。他说未来三十年A股要走"消费端慢牛",3000点将成为历史。我听着听着差点信了,直到散场后坐在出租车里翻手机,才猛地惊醒: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现场吧。经济学家站在台上,身后大屏幕一会儿蹦工业产值曲线,一会儿跳居民消费占比柱状图。"过去三十年我们靠工厂吃饭,赚的是加工费;未来三十年要靠老百姓花钱,赚的是品牌钱。"他举的例子特实在:日本当年从"世界工厂"转成"消费大国",股市涨了三十年;美国老百姓爱买东西,标普500也跟着涨。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连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妈要是听了,都能记两句"消费升级"。
我旁边坐的私募老张更夸张,拿红笔在笔记本上画重点,"消费端"三个字被描了三遍;穿旗袍的李姐举着手机录全程,茶歇时还拉着人讨论"Z世代消费力";连吧台调酒的小哥都凑过来,笔记本上记满"慢牛""回报端"。我当时也跟着点头——毕竟数据摆在这儿,逻辑听着也顺。
可晚上回家,我泡了杯茉莉花茶坐在飘窗上,突然想起三年前的事儿。那会儿另一个经济学家在台上喊"注册制后A股必破6000点",结果第二年贸易战打响,大盘直接砸到2400点;五年前还有专家说"楼市资金全转股市",可这两年楼市冷清,股市不还是在3000点上下晃悠?
我翻出压箱底的旧本子,里面夹着2007年大牛市的证券报剪报,边角磨得发毛;2015年股灾那天的股民采访,"4000点是牛市起点"那句话的墨迹都晕开了;还有去年科创板开板时拍的照片——大爷大妈举着"开户送礼品"的广告单,眼睛亮得像星星。这些东西比任何PPT都鲜活,它们告诉我:A股从来不是PPT上的工整曲线,是营业部里大爷大妈打太极时争论的K线,是散户们凑在一起打听"这只票有没有庄家"的热闹,是咱们普通人"想多赚点钱换房/供娃/养老"的实在劲儿。
经济学家说的"消费端崛起"没错,可他可能没逛过咱们的菜市场——卖菜大妈依然会听邻居说"这只股票要涨"就掏钱包;也没蹲过咱们的营业部——大爷们打太极时聊的不是"品牌溢价",是"这只票我持有了三年,咋还没解套";更没看过咱们手机里的股票群——群里最火的不是"消费升级报告",是"今天涨停了,晚上加鸡腿"。
A股的脾气,咱们散户最清楚:它不像美股那样"理性",也不像港股那样"淡定"。它爱跟着政策走,政策说"稳",它就晃悠;它爱听消息传,消息说"利好",它就蹦跶;它更爱记着咱们兜里的钱——咱们想的是"这个月工资到账,能买两手茅台不",不是"未来三十年消费端能涨多少"。
所以啊,那些喊着"三十年慢牛"的专家,可能没算明白这笔账:A股的慢牛不在PPT里,在营业部大爷的老花镜反光里,在散户们讨论"明天能不能涨"的闲聊里,在咱们每个普通人"想多赚点钱改善生活"的朴素期待里。
最后想跟大伙儿说:投资这事儿,别光听别人画大饼。与其盯着"三十年慢牛"的漂亮口号,不如低头看看自己手机里的股票账户——那些红红绿绿的数字,才是A股最真实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