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乌克兰又不消停,晚上警报声就没断过,基辅上空全是密密麻麻的光点,导弹、无人机一波接一波来。街上一停电,地铁站立马挤满了躲防空的人。乌方说这是“大规模空袭”,连欧盟驻基辅的办公楼都遭殃了——窗户被震碎,墙面也毁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泽连斯基突然放话,说“期待中国对当前局势作出回应”。这话听着短,藏的意思可不少。一方面是想让中国帮着说话,最好能“主持公道”;另一方面是想把俄罗斯这波空袭,和中国一直说的“别让冲突扩大、赶紧停火”绑在一起——意思就是你既然主张降温,现在该表个态了。怎么看都像是在把中国往前推,让我们站到风口浪尖上。
乌克兰挨了打也没闲着,乌军总参谋部很快就说,已经打了俄罗斯境内的关键设施,还点了名:阿菲普斯基炼油厂、古比雪夫炼油厂,还有弹药库和后勤据点,说是“联合行动”,现场都烧起来了。大家都知道,炼油厂可是命根子,油料一出问题,军车、补给、发电全得受影响。冲突打到现在,两边都盯着对方的软肋打,谁也不肯收手,这就是眼下的真实现状。
其实泽连斯基对中国喊话,这不是第一次变卦了。前些天俄罗斯还提过个想法,说不如让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包括中国)给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按说这听着是好事,至少多了层保护伞吧?可泽连斯基当时直接拒绝了,还说中国当年没拦住战争,甚至扯到了什么无人机市场,话说得挺冲,任谁听了都不舒服。结果现在又转回头,希望中国“回应局势”,这让别人怎么理解?说白了,就是口径来回变,前后矛盾得很。
说到底,乌克兰为啥这么反复?不是泽连斯基个人情绪的问题,是现实逼得没办法。仗打这么久,乌克兰的经济早扛不住了:工厂停了不少,基础设施修好了又被炸坏,财政缺口越来越大,全靠外面的援助才撑着。可欧盟内部对援助的钱该怎么分,吵得不可开交;美国那边也慢慢显露出厌战情绪,白宫说话都透着“不太上心”,甚至还冒出“这可能是合理回应”这种话。
对基辅来说,这些风向比导弹还让人心里发寒——要是外部的保护伞打了折扣,军援、舆论、资金,哪一样都要出问题。现在把中国拉到台前,一来是想让中国劝劝俄罗斯,二来也是借中国的影响力,提醒美欧别撒手不管,就算再不济,也能在舆论上占点便宜。
中国的回应大家也都看到了,外交部发言人说得很明白:我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没变,还是主张对话谈判,这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路。还提了“三不原则”——战场别外溢,战事别升级,各方别拱火。话不绕弯子,也不带情绪,意思就是我们不选边站,不跟着拱火,也不被任何一方带节奏。想让我们替谁放狠话、站谁的队,那不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怎么把火压下去,怎么把人救出来,怎么给谈判留些空间。
中国不是参战方,也没给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这些公开信息都能查到。我们做的是劝和促谈,是给人道主义援助,是把沟通的渠道留住。这些事可能镜头不爱拍,但实际作用不小。越是这种僵持的时候,越需要有人保持冷静,不能被谁一句话就拽过去。想让我们变成某一方的“传声筒”,那肯定不行。说白了,我们愿意帮忙,但方向是止战,不是帮谁压过谁。
公道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靠谁站到你这边就算公道。对中国来说,我们更看重能不能让战争降温,能不能给谈判创造条件。你昨天说“不需要中国的安全保障”,今天又说“希望中国发声”,这真不是成熟的对外策略。做事得有个准头,不管是交朋友,还是找调解人,总得让人家知道你到底想干什么。一会儿跟着西方在某些事上针对中国企业,一会儿又回头求中国帮忙,这么折腾,只会把信任都耗光。
现在看整个局势,两边都没打算立刻停手。乌克兰要撑住国内的士气,还要保住国际援助;俄罗斯则在战场上按自己的节奏推进。美欧那边,口头支持还在,但明显没以前积极了——对基辅来说,这就像冬天的暖气忽冷忽热,最折磨人。这种时候,中国提的那三句话就更重要了:战场别外溢,是提醒别让战火蔓延到更大范围;战事别升级,是劝各方别再往火里添油;各方别拱火,是告诉外部力量,别把战场当自己的舞台。这些话听着像原则性的套话,其实是关键的“刹车片”。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乌克兰宣布要招标多布拉锂矿的开采权,合同一签就是50年,而且投资门槛不低。外媒还说,这块矿区的开采权本来就有争议,法院判了也没完全落实。这背后其实是战时经济的无奈——一边要找钱、找产业撑下去,另一边法律和秩序又很难保证稳定。再加上之前和美国签了重建投资基金的协议,说美国企业有优先权,连军援都能算成投资。短期看是能缓口气,但长期下来,主权资源怎么定价、怎么分配,早晚会被历史记上一笔。这些事等和平了再收拾,代价只会更大。
我也想给乌克兰提个实在的建议:要是真希望中国发声,不如先把态度稳住,口径统一一点。别一会儿拒绝中国的安全保障,一会儿又盼着中国表态。把关系做扎实了,比在镜头前说漂亮话管用多了。如果真的想减少平民伤亡、减少破坏,就尽量别把战火引到更多民用目标上,把“降温”的想法落到实处。这样做,才能给中国的劝和留出空间,也让愿意帮忙的人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再说说美欧:嘴上把旗帜举得越高,行动上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不想付出,就别让前线的乌克兰抱太高期待;要是打算付出,就别犹犹豫豫的。对乌克兰来说,最怕的不是今天少一箱炮弹,而是明天发现自己根本指望不上谁。外部的承诺一旦落空,战场上的判断就全乱套了。
现在这场冲突,火是越烧越旺,但还没到能彻底翻盘的地步。乌方对中国喊话,更多是一种策略,想多方面施压。可策略得和信誉绑在一起,不然就成了来回变的样子货。中国的立场没变,核心就两句:把火压下去,给谈判让条路。只要这两句不变,我们就不会被谁一句话、一个动作带偏。美欧的耐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在下降,乌克兰自然要多找办法、多找能借力的地方。搞资源开发、谈重建合作,这些能解燃眉之急,但别把将来的路越走越窄。
真想让这场战争停下来,不靠口号,靠实际的路子。这个路子,就是能落地的停火方案、能核查的安全措施、能兑现的政治承诺。谁在这三件事上主动,谁就离和平更近一步。把中国拉进舆论的擂台,改变不了战场局势;把中国当成谈判的支点,才有可能改变现状。这不是空话,是实打实的现实。
战场别外溢、战事别升级、各方别拱火,这三句话看着朴素,却是最关键的。谁抓住这三点,谁就离和平近一点。对乌克兰、对俄罗斯、对欧洲是这样,对中国更是这样。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三句话坚持说下去、做下去,别被杂音盖过去,别被眼前的急火打乱阵脚。等将来火势真的降下来,大家回头看就会明白,这份坚持有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