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杨得志巧擒马家军悍将野骡子,对方不服却被高明应对
发布日期:2025-09-11 14:06:23 点击次数:105

1936年盛夏,刚刚经历东征战役的红二师进入了陇东。那里荒凉的景色和残败的村落,无一不显示着马家军多年来的肆虐与压制。带兵而来的杨得志还未知,这片风沙中的对手,是马家军中以凶狠著称的冶成章外号“野骡子”。

冶成章自马鸿宾麾下,因勇猛与果敢而闻名,令当地百姓闻之色变。当红二师在曲子镇外围与其部队遭遇,双方很快陷入一场激烈的冲突。夜色下,枪声与喊杀声交错,局势一度险峻。就在关键时刻,杨得志果断转变战术,这一举动不仅扭转了战场局势,也让冶成章的命运发生变化。

是否是单靠武力制服了冶成章?还是杨得志心中另有盘算?此时,战争远不止表面较量那么简单。

红二师深入宁夏途中,所见之景苍凉,村庄稀疏,与曾经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语。马家军的蹂躏令百姓苦不堪言。对此,杨得志深感忧虑。他常和副官邓华、参谋长熊伯涛商量策略,希望最大程度保护民众,避免马家军再次作乱。老战友们在并肩作战时也重温了多年的情谊,于艰难环境下更显团结。

不断推进之下,红军接触到许多逃难的村民。杨得志亲下马慰问,甚至分发军粮以解燃眉之急。他清楚,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关系红军存亡。交流中,马家军的专横和残暴令他愈发警惕。

当部队进入陇东,周围形势更加严峻。这里历来是马家势力盘踞的要塞,防卫牢固,党羽众多。马步青、马步芳等人联合,给红军带来极大压力。杨得志很快获悉,马家军已开始集结,意图主动迎战。他断然决定,必须抢先出击,以出其不意瓦解敌军准备。

这一举措,反映出杨得志灵活果断的军事头脑。尽管内心不无忧惧,但他始终坚信,只要红军团结,民心归附,终能在征途上赢得胜利。

曲子镇,位于甘宁交界,对战略全局至关重要。杨得志和参谋们仔细勘察地形,发现小镇四周土墙环绕,外有壕沟,易守难攻。冶成章率领马家军驻扎于此,红军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冶成章是马家信任旅长,极其勇敢,兼具狠辣,红二师若想强攻,难度不小。

反复研究后,杨得志等人决定利用夜色突袭,以出其不意打破防线。虽风险高,但权衡利弊,这已是唯一可行之道。

夜幕下,红军悄然逼近城墙。随着杨得志下令,士兵们开始攀爬,却迅即遭到马家军抵抗。冶成章不负盛名,早有准备。双方交火,战况胶着。红军以灵巧战术和顽强拼搏,逐步蚕食马家军阵地。危急时刻,冶成章亲率精锐,企图扭转颓势,却最终被红军包围。

整整一夜鏖战,天明时分,曲子镇终于落入红二师之手。此役不仅大挫敌军锐气,更突显杨得志指挥上的胆识与谋略。

随后,侦查发现冶成章未能脱逃,而是带着残兵孤守一处隐蔽窑洞,下定决心死守到底。杨得志很快包围了窑洞,但他明白,强行进攻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红军高声劝降,未见回应。杨得志亲至洞口,用刚毅但诚恳的话语劝解。此刻,冶成章仍誓死不降,洞内多次反击,杨得志只令严密戒备,但尽力控制冲突规模。

夜深人静,双方僵持数小时。杨得志见对方不愿妥协,最终下令投掷手榴弹,但特意叮嘱尽量避免致命伤害。窑洞里烟尘弥漫,冶成章重伤被迫就擒。杨得志立即安排人将其救出并进行医治,体现出对战俘的基本人道关怀。

虽然冶成章落入红军之手,依然态度强硬。杨得志很快意识到,单靠强力并不足以征服如此硬汉。他另辟蹊径,转而用宽容和关怀逐步化解敌意。

先是安排医护人员为冶成章治疗伤口。彼时冶成章仍拒绝合作,但医务兵的耐心和专业最终使其感动,渐渐体验到红军区别于马家军的待人之道。杨得志不仅亲自出面安抚,还与冶成章进行深入对话,阐述红军的理想和目标,说明红军非为一己私利而战,而是为人民福祉和民族解放奋斗。

他还讲述了红军在艰难环境下坚持战斗、保护百姓的例子,对马家军压迫民众之举予以批评,引发冶成章的深思。杨得志尝试唤醒冶成章作为军人的善良初心,用事实证明红军的政策和理念。

杨得志拿出以往战例,说明红军善待俘虏,给敌方留下转变和理解红军的机会。冶成章渐渐从敌视变成了动摇,到最后甚至开始认可红军的某些观点,对杨得志本人也有所敬意。此举凸显了杨得志非凡的政治智慧及心理掌控力。

冶成章康复的这段时间,被安置于红军营地。杨得志并未立即安排释放,而是让他亲眼见证红军的日常生活与部队纪律。冶成章发现,红军士兵坚守信仰,互助互爱,不论条件多艰苦始终保持坚定。《文艺表演》一幕尤其令冶成章触动:演员诉说和平的渴望与牺牲的痛苦,表演结束,他安静良久,深有感慨。

待时机成熟,杨得志召集部队将领,在公合宣布释放冶成章,并赠送了一些生活用品。他重申此次释放的意义展现红军宽厚和追求和平的真实态度。冶成章离开时,已发生明显变化,对杨得志表达谢意,亦对红军表示认可;他承诺,返回马家军后不再参与对红军的战斗,力所能及时促进和平。

这场曲子镇之战,不仅体现了杨得志的作战能力,也将他的政治魄力与外交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冶成章的态度转变,无疑成为红军精神的最佳见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