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卖不动,越来越多的咖啡店撑不下去了!
街头巷尾的咖啡店,正经历一场无声的“退潮”:曾经排长队的网红店悄悄撤店,社区里的独立咖啡店换了招牌,就连部分连锁品牌也收紧了扩张的脚步。“卖不动”的叹息背后,不是咖啡需求的消失,而是行业经历“野蛮生长”后,被供需失衡、成本挤压、消费理性化三重力量拽回现实——这场倒闭潮,本质是咖啡行业从“流量狂欢”向“经营本质”的强行校准。
一、不是咖啡太多,是“同质化的咖啡店”太多
咖啡行业的困局,先从“供给端的失控”开始。
过去五年,咖啡被当成“风口行业”:资本涌入,连锁品牌高喊“万店计划”,创业者跟风开独立店,就连便利店、奶茶店也纷纷加码咖啡业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咖啡店数量突破13万家,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咖啡密度达到“每500米一家”——但市场的真实需求,远跟不上开店的速度。
更致命的是“同质化陷阱”。大多数咖啡店都在重复“老三样”:ins风装修、基础款拿铁美式、网红打卡营销。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就只能拼“价格战”:你卖25元,我卖19.9元,他直接搞“9.9元一杯”的补贴。看似是“给消费者让利”,实则是利润的自噬——一杯咖啡的原料成本占比约20%,当售价跌破15元,再扣掉房租、人力,几乎无利可图。
当“打卡式消费”退潮,消费者不再为“装修好看”买单,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咖啡店,自然成了第一批被淘汰的对象。就像社区里两家门对门的咖啡店,卖着一样的咖啡、一样的价格,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起饿死”——行业缺的从来不是“咖啡店”,而是“让人非来不可的咖啡店”。
二、成本“三座大山”:压垮咖啡店的不是销量,是利润
“卖不动”的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现实:就算能卖动,也未必能赚钱。房租、人力、原料,这“三座大山”正在把咖啡店的利润压到极致。
1. 房租:吃掉利润的“吞金兽”
咖啡店对选址要求极高——要临街、要人流量,最好是商圈或写字楼底商。但这类位置的房租,往往占到营收的30%-50%。以上海某商圈15平米的小店为例,月租金高达3万元,意味着每天一开门,就先欠了1000元房租。更无奈的是,很多房东会在合同到期后涨租,涨幅甚至达到20%-30%,一旦销量没跟上,立刻陷入亏损。
2. 人力:降不下来的“刚性成本”
一家咖啡店至少需要2-3名咖啡师,一线城市成熟咖啡师的月薪普遍在6000-8000元,加上社保、培训成本,人力支出占比常超20%。更尴尬的是,咖啡师流动性极强——学会技术后要么跳槽去连锁品牌,要么自己开店,店主不得不反复招聘、培训,陷入“招人-流失-再招人”的循环,成本只增不减。
3. 原料:悄悄上涨的“隐形压力”
咖啡的核心原料——阿拉比卡豆,近几年受极端天气、国际供应链影响,价格波动频繁,2023年部分产区豆子价格同比上涨15%。除了豆子,牛奶、糖浆、包装材料也在涨价:一杯拿铁用的鲜奶,成本从2元涨到2.5元;可降解吸管、环保杯的成本,比普通包装高30%。这些“小钱”加起来,让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对很多小店来说,“卖一杯亏一杯”不是夸张——当成本占比超过80%,哪怕每天卖100杯,也只是在“给房东和员工打工”,一旦销量下滑,只能选择关店。
三、消费“掉头”:从“悦己社交”到“实用主义”
咖啡店的困境,还源于消费者的“理性觉醒”——他们不再为“咖啡的附加价值”买单了。
前几年,咖啡是“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买一杯网红咖啡,发朋友圈打卡,是“精致生活”的象征;在咖啡店办公、谈事,是“身份的标签”。那时的消费者,愿意为“装修溢价”“品牌溢价”支付高价,一杯35元的拿铁,买的是“场景”而非“咖啡本身”。
但现在,消费逻辑变了。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年轻人开始算“性价比账”:同样是提神,便利店10元一杯的美式和30元一杯的网红美式,差别不大;同样是解馋,9.9元的连锁拿铁,比25元的独立店拿铁更划算。数据显示,2023年平价咖啡(单价15元以下)的销量同比增长40%,而中端咖啡店(单价20-30元)的客流量下降了25%。
更关键的是,“居家咖啡”正在分流客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了手冲壶、胶囊咖啡机,在家5分钟就能做出一杯咖啡,成本只需3-5元。对他们来说,“喝咖啡”从“出门的仪式感”变成了“日常的便捷需求”——当咖啡回归“饮品本质”,那些靠“场景和营销”存活的咖啡店,自然失去了吸引力。
四、活下来的咖啡店,都在“反内卷”
倒闭潮不是行业的末日,而是“去泡沫”的开始。那些活下来的咖啡店,早已跳出“装修+低价”的内卷,抓住了“经营本质”:要么把“产品做到极致”,要么把“场景做透人心”,要么把“成本控到骨头里”。
- 产品为王:做“懂咖啡的店”。上海某社区精品店,只卖单一产区的手冲咖啡,豆子从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直接采购,老板每天亲自烘焙,给顾客讲解豆子的风味——虽然单价卖到45元,但熟客复购率超过60%,靠“专业度”留住了真正的咖啡爱好者。
- 场景重构:做“社区的第三空间”。北京某小区咖啡店,不搞网红装修,反而放了几张旧沙发、儿童绘本,主打“邻里社交”:早上卖现烤面包配咖啡,下午提供免费自习位,晚上搞小型读书会——它不再是“卖咖啡的店”,而是“社区居民的聚集地”,客流量稳定,利润也有保障。
- 降本增效:做“轻资产的店”。有些店主放弃了昂贵的商圈店,选择在写字楼地下通道、社区车库开“窗口店”,房租降低50%;用自动化咖啡机替代部分人工,减少人力成本;线上只做外卖,不搞复杂的营销——靠“小而美”的模式,把成本占比控制在60%以内,哪怕销量不高,也能稳定盈利。
结语:咖啡行业,终于要“好好卖咖啡”了
这场“倒闭潮”,其实是咖啡行业的一次“自我净化”——它洗掉了那些只想“蹭风口、赚快钱”的投机者,也逼着真正热爱咖啡的从业者,回归“产品、服务、成本”的经营本质。
曾经,开咖啡店是“门槛低、赚钱快”的生意;现在,开咖啡店变成了“需要专业、需要耐心、需要用心”的事业。当行业不再比拼“谁开的店多”,而是比拼“谁的咖啡更好喝、谁更懂消费者、谁能活得更久”,咖啡行业才能真正健康起来。
那些撑不下去的咖啡店,不是输给了“卖不动”,而是输给了“没看懂行业的变化”。而活下来的店会证明:咖啡永远有需求,但只有“用心做咖啡”的店,才能一直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