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4个月批不出,78天直接开工!中国速度让澳大利亚破防?
发布日期:2025-07-12 14:59:00 点击次数:112

澳大利亚太平洋事务部长康罗伊的抱怨最近成了国际新闻的笑料,他不满中国企业在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机场项目中“打品牌”,声称“澳大利亚也出了钱”却被无视,但现实很打脸——在布干维尔岛的开工仪式上,当地总理戴着印有“中国铁建”的安全帽铲土,而亚行的标识只能在背景里当陪衬,这种“出钱却没姓名”的尴尬,暴露出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困境:中国用务实合作赢得信任之际,澳大利亚纠结的真的只是“冠名权”么?

基建现场的冠名权战争

布干维尔岛的基耶塔-阿罗帕机场升级项目,如今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

中国铁建的施工队进场后,跑道加固工程比原计划提前45天开工。

开工仪式上,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詹姆斯·马拉佩特意举起印有中企标志的安全帽合影,亚行的logo则被安排在背景板角落,字体小到几乎看不见。

这种待遇差让康罗伊想不明白:亚洲开发银行的最大出资国明明是日本和澳大利亚,结果却是中国讨了好。

亚行2024年太平洋地区投资报告显示,澳大利亚确实是该地区项目的重要出资方,占比达22%,但中国企业却拿下了43%的基建合同。

这种“出钱多、拿单少”的反差,根源在于中国企业的施工效率——同样是机场跑道项目,中国团队的报价比澳大利亚分包商低30%,工期缩短40%。

澳大利亚这边的项目审批下来14个月。

而中国铁建在布干维尔岛的项目,从考察到开工仅用78天——他们带去的模块化施工技术,能在雨季照常作业,这让常年受困于施工窗口期的岛国惊叹。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基建项目平均完工率达92%,而西方主导的项目完工率仅67%,剩下的要么烂尾要么超预算200%。

澳大利亚的援助总是捆绑政治条件。

2023年斐济申请桥梁援建时,澳方要求其在南海问题上表态。

汤加火山灾后重建,澳方拨款附带允许美军船只停靠的条款。

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零附加条件合作原则,让太平洋岛国如释重负。

瓦努阿图总理曾公开表示:“中国说‘我们帮你建医院’,不会问我们跟谁建交,这才是真正的伙伴关系。”

短期作秀VS长期投入

澳大利亚在太平洋的存在感靠的是领导人隔年访问和媒体造势,2024年澳方对太平洋岛国的人均援助仅87美元,且60%用于形象工程。

中国则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2025年厦门外长会期间,中国与建交岛国签署12项长期合作协议,包括设立10亿美元发展基金,派遣2000名技术专家常驻。

布干维尔岛的选择不是个例。

2024年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贸易额达217亿美元,同比增长34%,而澳大利亚同期贸易额下降12%。

这种此消彼长的背后,是中国“发展优先”的外交哲学:

中国铁建在巴新设立培训中心,当地工人占比达75%,还培养出首批本土机场维护团队。

援建的基耶塔港不仅升级跑道,还配套建设冷链仓库,让当地可可豆出口运输成本降低40%。

中国援建的医院配备远程诊疗系统,能连接北京专家,而澳大利亚援建的医院常因缺医少药沦为摆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规则重塑。

当澳大利亚还在纠结“冠名权”时,中国已推动亚行改革采购规则——2025年新条款取消了“最低价中标”限制,改为“技术+性价比”综合评分,这让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得以发挥。

康罗伊抱怨的“品牌化”,本质是中国基建标准输出的必然结果——就像高铁成为中国名片,太平洋岛国的机场跑道,也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新标识。

澳大利亚的焦虑,折射出西方在全球南方影响力的衰退。

布干维尔岛2027年将正式独立,美国传统基金会已将其列为“印太战略关键节点”,但当地民调显示68%的民众支持与中国合作。

这种民意基础让康罗伊的抱怨显得苍白——当中国用港口、医院、公路赢得人心,澳大利亚还在玩“我也出钱了”的文字游戏,难怪太平洋岛国官员会说:“谁帮我们把机场建好,我们就记得谁,这很简单。”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澳官员那个酸:大家只记得中国,可我们也出了钱的》观察者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