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千年汉化却终成陌路,越南为何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发布日期:2025-07-19 01:15:44 点击次数:144

要说这世界上最让人看不透的邻居,越南绝对算一个。你说它像中国吧,走在河内街头,到处都是汉字招牌,春节舞龙舞狮热闹得很;你说它不像中国吧,人家又偏偏跟你划清界限,恨不得把所有中国印记都抹掉。

这种纠结劲儿,就像那种明明是一个妈生的兄弟,却偏要说自己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越南这个国家啊,真是把“北属南心”这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韩国好歹只是中国的小弟,人家越南可是在中国版图里待了整整一千多年。要知道,连云南都没有这么长的“中国履历”。可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华文明怀抱里泡了千年的地方,最后却成了儒家文化圈里唯一一个成功“叛逆”的孩子。

这事儿得从汉朝说起。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南下,设置了交趾郡,这一管就是一千多年。当时的越南北部,就是妥妥的中国领土,跟广西、广东没啥两样。中原王朝在那儿设官置吏,推行汉化政策,越南人也学着说汉语、写汉字、拜孔子。

从表面上看,越南确实是被汉化得彻彻底底。士大夫们穿着汉服,摇头晃脑地背诵四书五经;官员们用汉字写奏章,按照中原的制度治理地方;就连普通百姓,也开始过春节、端午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

可是啊,这种汉化就像是一层华丽的外衣,里面裹着的还是越南人自己的那颗心。

越南人有句话说得好:“南国山河南帝居”。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在认同中华文化,实际上却暗藏玄机。什么叫“南帝”?就是说我们越南也有自己的皇帝,不一定非得听北边那位的。

这种心思在基层表现得更明显。中央派来的流官虽然名义上管着地方,可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那些本土的豪族世家。曲氏、阮氏、李氏、陈氏,这些家族在当地根深蒂固,皇权根本渗透不进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山高皇帝远”,中央政府的政策到了越南,往往就变了味。

更有意思的是,越南人在宗教信仰上也玩起了“双重标准”。上层的知识分子确实拜孔子、建文庙,把自己当成正宗的儒生;可底层老百姓呢,还是照样祭拜雒龙君这个越南本土的始祖神,过雄王节,敬奉柳杏公主这样的本土女神。

这就好比一个人,白天穿着西装打领带在外企上班,回到家就换上大裤衩子吃咸菜。表面功夫做得再好,骨子里还是改不了。

公元907年,大唐终于撑不住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各种问题堆在一块儿,这个曾经威震天下的帝国轰然倒塌。消息传到越南,当地的豪强曲承裕立马就不客气了,直接把汉族流官赶跑,自立为静海军节度使。

这一独立,越南人就再也没回头过。

最狠的是,越南人还专门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字喃。这个字喃说白了就是用汉字的部首来拼写越南语,就像韩国人搞出来的韩文一样。别小看这个文字创新,这可是赤裸裸的文化独立宣言啊。

公元938年的白藤江之战更是让越南人扬眉吐气了一把。越南将领吴权利用潮汐变化,在白藤江里埋下尖桩,趁着南汉军队退潮时船只搁浅,一顿暴揍。这是越南历史上第一次正面击败中原军队,从此越南人腰杆子就硬了。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本来也想收复越南,可北边契丹虎视眈眈,实在分不出精力来对付南边这个“不听话的孩子”。无奈之下,只好承认现实,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算是默认了越南的独立地位。

不过,中原王朝哪能真的甘心?1075年,宋神宗觉得自己行了,发兵南征越南。结果呢?碰了一鼻子灰不说,还被越南人打得丢盔弃甲,灰溜溜地撤了回来。

明朝时期,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倒是厉害,1407年直接出兵占领了越南,硬是统治了20年。朱棣推行强硬的汉化政策,想要彻底消灭越南的本土文化。可这种强硬手段反而适得其反,激发了越南人更强烈的民族意识。

越南人开始大规模编纂《岭南摭怪》这样的民族神话集,用貉龙君和妪姬的爱情故事,构建起“龙子仙孙”的民族神话,专门用来对抗中国的“炎黄子孙”传说。这招够狠的,从神话源头就要跟中国划清界限。

1427年,明朝终于扛不住了,主动撤军,越南重新获得独立。第二年,越南人黎利建立黎朝,1539年改国号为“大越”。这个“大越”的称号不是随便取的,它让所有的雒越部落民都有了统一的身份认同:“我们都是大越人”。

从此以后,越南就彻底跟中国分了家。

越南的地理位置也很有特点,细长的国土分成三个部分:北圻是红河三角洲,有着深厚的雒越文化底蕴;中圻是沿海地区,原来是占婆国的地盘,带着印度教文明的色彩;南圻是湄公河三角洲,属于高棉佛教文明区域。

这种“散装”的地理格局,让越南很难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就像江苏省一样,苏南苏北的文化差异大得很,要不是行政区划硬把它们捆在一起,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可越南人聪明啊,他们通过“四母崇拜”解决了这个问题:水母(母亲河)、山母(母亲山)、稻母(母亲粮)、还有大母神柳杏。用山、水、稻这些自然元素,重新构建了“大越认同”。

到了18世纪,阮朝南征湄公河三角洲,硬是从高棉人手里“割让”了六个省。为了统一文化认同,越南人把高棉的女神也收编进了自己的水母崇拜体系,把湄公河和红河都说成是越南的母亲河。

当然了,这种强行拼凑的统一也不是那么完美。南越民间到现在还把北方人叫做“红河掠夺者”,可见这种文化融合并不彻底。

1804年,清朝乾隆皇帝正式承认“越南”这个国名,中越之间的君臣关系正式确立。可这种藩属关系也没持续太久,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后,越南就彻底沦为了法国殖民地。

法国人带来了拉丁字母,越南的字喃文字被替换,这算是给越南的文化独立划下了最后一笔。从此以后,越南就成了一个“像法像中又很越”的独特存在。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同样是边疆地区,云南最终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越南却选择了独立?

答案其实很简单:基因不同。

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蹻入滇,给云南带去了楚文化的种子。后来的南诏国虽然是土著政权,可人家主动汉化,在宗教上保持楚地的巫风传统,在政治上学习中原的汉制。云南从一开始就带着中国的文化基因。

可越南不一样,越南从骨子里就是越南。雒越文明有着强烈的母系社会特征,跟中原的父权文化格格不入;本土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很难被外来文化替代;再加上地理上相对独立,形成了强烈的地域认同。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造就了越南独特的文化韧性。

直到今天,越南官方还把那段被中国统治的历史称作“抵抗同化的一千年”。这个表述很有意思,它把被动的被统治说成了主动的抵抗,把历史的偶然说成了民族的必然。

可话说回来,千年的文化浸润哪是说抹就能抹掉的?即使到了现在,中国的歌曲、电视剧、民俗文化在越南还是很受欢迎。前几年李子柒的视频在越南爆火,很多越南网友都说那种田园生活就像他们小时候的记忆。

历史就是这样,它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留下印记。越南可以在政治上跟中国保持距离,可以在文化上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但那些深埋在文化深处的中华印记,是怎么也抹不掉的。

这大概就是越南最纠结的地方吧:既想摆脱中国的影响,又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既要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又不得不承认历史的联系。这种复杂的情感,可能只有越南人自己才能真正理解。

你觉得越南这种“爱恨交加”的态度,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文化认同的纠结,又会给中越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