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元的育儿补贴政策刚公布,社交平台上就炸开了锅。
有人掰着手指头算账,说这点钱连进口奶粉都买不了几罐。
可翻开政策文件仔细看,这笔钱后面跟着个括号,写着"首期补贴"三个字。
记得2006年取消农业税那会儿,试点地区每亩地才补十几块钱。现在种粮补贴、农机补贴加起来,农民每年能领上千元。新能源汽车补贴更明显,2010年刚开始才补3000块,现在买辆电动车能省好几万。生育补贴这个口子既然开了,往后只会越开越大。
隔壁老张家闺女在街道办事处上班,说最近天天加班整理材料。问起来才知道,是在准备后续的配套政策。个税减免方案已经报上去了,听说多孩家庭每年能少交好几万。教育部门也在研究,要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菜市场卖猪肉的王师傅最近总念叨,说他儿子在深圳当程序员,两口子月入三万多还不敢要孩子。可看看他摊位前带着两个娃来买菜的年轻夫妇,人家月收入还不到一万五。养孩子这事儿,关键看怎么个养法。
社区卫生院的李医生上个月刚做了统计,现在来看病的婴幼儿比五年前少了近四成。他翻着登记本说,2023年新生儿才902万,还不到2016年的一半。照这个趋势下去,等这批孩子高考那年,考生人数可能连600万都不到。
在人社局工作的同学透露,他们刚做完未来二十年的劳动力预测。到2043年,像电力、铁路这些央企,每年退休人数都在百万级别。公务员系统更夸张,到时候每年要补招150万人。现在出生的孩子,将来找工作可能比现在容易得多。
小区里带孙子的张奶奶经常说,以前养孩子是放养,现在都讲究科学喂养。她孙子在公立幼儿园,一个月托费才几百块。要是赶上政策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这笔开销就能全省下来。
房产中介小刘最近发现个现象,三室户型的成交量突然上去了。打听才知道,不少客户都是准备要二胎的年轻夫妻。他们算过账,与其等房价涨了再换房,不如趁现在一步到位。
超市的奶粉促销员最有感触,说现在买奶粉的顾客分两种。一种专挑最贵的进口品牌,一种就认准国产实惠装。其实儿科医生说过,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奶粉营养都差不多。
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上,七十多岁的周老师总爱跟学员唠嗑。他说班上那些子女多的老人,每次上课都有人接送。独居的老伙计们,想来上课都得自己挤公交。
教育局的朋友说他们在做测算,照现在的出生率,十八年后高考录取率可能会翻倍。特别是985高校,录取比例可能从现在的20:1降到6:1。这个消息让不少家长重新盘算起生育计划。
妇幼保健院的产检医生注意到,最近来做孕检的准妈妈里,公务员和教师明显多了。这些人消息灵通,应该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果然没过多久,就传出体制内生育家庭可能享受职级晋升加分政策。
社区食堂的经营者发现,带着孩子来吃饭的家庭,点菜往往更讲究营养搭配。反倒是单身食客,不是点外卖就是随便对付。看来养孩子确实能改变生活习惯。
社保局公布的养老金数据很有意思,多子女老人比独生子女父母每月能多领两百多块。这笔钱看着不多,但细水长流几十年,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人才市场的招聘专员说,现在企业最头疼的就是技术工人断层。等眼下这批技校生退休后,高级技工的工资怕是比白领还高。现在出生的孩子要是学门手艺,将来可能比上大学还吃香。
街道办事处的档案显示,辖区里三孩家庭虽然不多,但每年都在稳步增加。这些家庭有个共同点,都是赶在政策出台前就生了二胎,现在又抢在三孩政策红利期要了老三。
老年活动中心下棋的老人们经常感慨,当年觉得养孩子压力大,现在看那些子女成群的老伙计,晚年生活确实热闹。反倒是那些年轻时图清闲的,现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幼儿园园长透露,今年小班招生居然没招满,这在建园二十年来还是头一回。她预测再过几年,入园难问题可能会变成幼儿园抢生源。到时候学费打折、兴趣班免费这些优惠,估计都会冒出来。
医院产科的护士长比较过数据,发现生育补贴政策出台后,高危产妇的比例下降了。仔细一问才知道,很多家庭原本担心养育成本不敢生,现在有了政策托底,生育年龄反而提前了。
社区民警处理过不少独居老人的报警,都是家里出事没人照应。有次半夜送医的老人,连个签字家属都找不到。后来在邻居群里看到,子女多的家庭遇到这种事,从来不会手忙脚乱。
商场儿童区的营业员发现,周末带娃来玩的家长,二胎家庭明显比一胎的会过日子。他们更懂得利用商场优惠,也清楚哪些开销能省。看来养孩子确实能提高理财能力。
老年公寓的护工说过,入住老人里最享福的,往往是那些子女轮流来探望的。反倒是无儿无女的,就算住最贵的套房,护工照顾得再周到,眼里总缺点精气神。
教育局的教研员分析过学区房趋势,发现重点小学周边的房价开始分化。两居室还在涨,三居室反而有降价趋势。一打听才知道,很多家长赌的就是未来可能取消学区房政策。
妇幼医院的院长记得很清楚,去年这个时候产科病房还一床难求。现在空床位多了,医护人员反而更忙了,因为要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生育小高峰。
社区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显示,育儿类书籍的借阅量这两年涨了三倍。有意思的是,这些读者里男性比例明显提高。看来生育补贴政策不仅催生,还催出了一批学习型奶爸。
社保中心的办事员办理过不少养老金业务,发现那些子女多的退休人员,医保报销都特别会算账。他们摸透了政策门道,同样的病能比独生子女家庭省下不少开销。
人才中心的数据很有意思,未来十年退休潮最猛的行业,恰恰是现在最稳定的公务员和央企。等现在出生的孩子就业时,这些铁饭碗岗位空缺会达到历史峰值。
小区物业做过统计,三孩家庭虽然只占5%,但物业费缴纳最准时。这些家长说,多养个孩子都应付得来,何况区区物业费。这种底气,确实让人重新思考生育成本这回事。
婚介所的红娘发现,最近登记的未婚青年,问得最多的是对方生育意愿。这在五年前根本不可想象,那时候大家更关心房子车子。看来政策确实在改变年轻人的婚恋观念。
幼儿园老师深有体会,说现在的家长比十年前会带孩子。他们不再盲目追求贵族幼儿园,更看重实际教育质量。这种变化,或许就是生育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