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奖章、证书
202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12位杰出科学家获得提名,其中,11位两院院士,一位国家级专家,年龄最大的是92岁的戚发轫院士、最小的是76岁的李登海教授。具体名单如下:
1.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院提名)

陈立泉院士
陈立泉,1940年3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技术总监、博士生导师。
陈立泉院士是我国固态离子学专家,被誉为“中国锂电之父”。他开创了固态离子学研究,推动锂离子电池产业化,让电动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没有他的突破,今天的“电动中国”梦想可能还只是纸上谈兵。
陈立泉院士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奖项。
2.傅廷栋院士(中国农学会提名)

傅廷栋院士
傅廷栋,1938年9月9日出生于广东郁南,毕业于华中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傅廷栋院士是我国油菜育种大师、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开拓者。他的研究大幅提升了油菜产量,让亿万农民受益,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
傅廷栋院士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业英才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3.戴金星院士(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提名)

戴金星院士
戴金星,1935年3月19日出生于浙江瑞安,毕业于南京大学,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戴金星院士是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家,煤成气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发现为中国天然气勘探开辟了新路,减少了对外依赖,助力能源自主。
戴金星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陈嘉庚科学奖(地球科学奖)等奖项。
4.戚发轫院士(北京市提名)

戚发轫院士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辽宁省瓦房店市),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戚发轫院士是我国航天泰斗,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作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开拓者,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实现了中国人飞天梦,让“神舟”成为民族骄傲。
戚发轫院士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奖项。
5.沈昌祥院士(北京市提名)

沈昌祥院士
沈昌祥,1940年8月22日出生,浙江宁波奉化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密码科技、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顶级专家,可信计算技术开拓者和奠基人。
沈昌祥院士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军人物,他构建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为国家网络安全筑起“防火墙”,在数字时代守护着国家机密和民生数据。
沈昌祥院士曾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6.贲德院士(江苏省提名)

贲德院士
贲德,满族,1938年4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14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技委副主任。
贲德院士是我国雷达技术专家,曾领导团队研发8000公里外雷达系统,精准探测远距离目标,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贲德院士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特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7.汪品先院士(上海市提名)

汪品先院士
汪品先,祖籍江苏苏州,1936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汪品先院士是我国海洋地质学泰斗,古海洋学奠基人。他提出“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假说,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让深海奥秘不再遥远。
汪品先院士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
8.陈国良院士(安徽省提名)

陈国良院士
陈国良,1938年6月3日出生于安徽颍上,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
陈国良院士是我国计算机科学家,中国非数值并行算法带头人。他创建了首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推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让“算力”成为国家竞争力。
陈国良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和教材一等奖、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一等奖等奖项。
9.安芷生院士(陕西省提名)

安芷生院士
安芷生,1941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南芷江,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安芷生院士是我国地质学家,突破经典理论,引领亚洲季风和全球变化研究。他的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让绿水青山更有保障。
安芷生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10.欧阳自远院士(贵州省提名)

欧阳自远院士
欧阳自远,1935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西吉安,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院士联合体第一主席等。
欧阳自远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家,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他让月球探测从梦想变为现实,激发了一代人的太空探索热情。
欧阳自远院士曾获国家科学大会奖、贵州省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防科工委个人突出贡献奖、工信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11.李登海教授(山东省提名)

李登海教授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于山东莱州,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莱阳农校),大专学历,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教授是我国杂交玉米专家,唯一非院士提名者。他多次刷新玉米高产纪录,用一粒种子养活了亿万人。
李登海教授先后培育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00多个,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获中国“当代发明家”称号;7次刷新中国玉米高产纪录,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道路。
12.何继善院士(湖南省提名)

何继善院士
何继善,1934年9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城市地下空间及能源研究院创院院长。
何继善院士是我国地球物理专家,在堤坝安全和电磁法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他的仪器系统为国家重大工程安全提供了保障,守护了人民生命财产。
何继善院士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这12位科学家的提名,不仅是荣誉的角逐,更是中国科技精神的缩影。他们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几十年,有的甚至年过九旬仍奋战一线。他们的成就不是偶然,而是源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科学的痴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次授予不超过2人,旨在表彰前沿突破和卓越贡献。谁会获得202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