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试飞员张新文驾驶着飞机,正在7000米的高空平稳飞行。突然,他只觉得耳膜像被重锤猛击,一阵剧痛袭来,紧接着眼睛也开始发胀,脑袋昏昏沉沉,眼看着就要休克过去。电光火石间,他瞬间意识到:飞机失密了!在7000米的高空,这一瞬间的生死判断,关系着好几条人命呢!当耳膜疼得钻心、眼球胀痛得难以忍受时,张新文只有短短几十秒来做决定。飞机失密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连呼吸都费劲的高度,只要一个判断失误,就是机毁人亡的下场。这可不是电影里的虚构情节,而是中国试飞员实实在在经历的生死考验。张新文,是空军某部试飞队的队长,同事们都亲切地喊他“福尔摩斯”。这外号可不是随便叫的,他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能力,哪怕飞机出现再细微的异常,他都能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所在。在试飞这个行当,这份敏感度可是能救命的本事。都说试飞员是“和平时期距离死亡最近的人”,这话一点不假。张新文从事试飞工作好些年了,经历过的惊险场面数都数不过来。但那次在7000米高空的遭遇,至今都让他印象深刻。那天的试飞任务看起来一切正常,天气挺好,飞机各项指标也都显示正常。飞机稳稳地在7000米高空飞行着,机舱里几名机组人员各自忙着手上的活儿。谁能想到,危险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来了。张新文先是感觉到耳膜一阵剧痛,就好像有千万根针同时扎向鼓膜。紧接着,眼球开始发胀,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就连腹部也传来一阵压迫感。这些症状一下子全冒出来,张新文马上就意识到问题大了。“飞机失密了!”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所谓高空失密,其实就是座舱的密封出了毛病,外面的低气压呼呼地往舱里灌。在7000米的高空,空气密度还不到海平面的一半呢,如果座舱失去密封,短短几十秒内,人就会因为大脑缺氧而昏迷。时间就是生命啊!张新文赶紧扫视仪表盘,座舱压力指示器证实了他最担心的事。他必须立刻采取行动,不然所有人都会失去意识。“戴氧气面罩!”张新文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沉着地向机组人员发出指令,同时自己也迅速戴上了面罩。纯氧缓缓流入肺部,让他稍微缓了口气。他赶忙按下无线电通话键,向地面塔台报告情况,请求紧急下降到安全高度。塔台那边反应也很快,马上为他们清理了航线。张新文开始操纵飞机下降,用力推杆向前,飞机像箭一样快速俯冲下去。在下降过程中,失密和失重带来的巨大不适让他们感觉身体都要被撕裂了。飞机以每秒40米的速度急速下降,70秒后,终于降到了4000米以下的安全空域。飞机一着陆,航空医务人员就赶紧对机组人员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两名年轻的机务人员耳膜严重充血,要是张新文反应再慢上几秒,后果简直不敢想象。医生说,当时的下降速度已经快接近人体承受的极限了,再快一点,就会对内脏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这次成功处置,又一次证明了张新文作为优秀试飞员的价值。但对他来说,这不过是职业生涯中众多惊险经历的其中一次罢了。在他的试飞生涯里,类似这种“神感觉”经常发挥关键作用。有一次在正常试飞的时候,他察觉到飞机有轻微的震动,还听到了异常的声响。飞机降落后,他坚持要求检查顶部圆盘,结果发现14个螺钉里面竟然有7个都已经松动了。还有一回,飞机在滑行的时候出现跑偏的情况,他一眼就看出是轮胎气压的问题,检查后发现两侧气压差只有0.02,连专业的机务人员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张新文的厉害之处,可不只是在应急处置上,在科学规划方面他也很有一套。有一次在任务规划会议上,他看了几秒钟飞行任务单,就发现安排不合理。经过他重新优化,原本需要8个架次才能完成的试飞任务,最后压缩到了2个架次,一下子就为国家节省了近百万元的经费。试飞员经常要面对的科目,在世界航空工业领域那可都是被划出来的“死亡禁区”。像空中停车、失速尾旋、颤振,这被公认为是三大高风险试飞科目。但就是因为有像张新文这样的试飞员,中国航空工业才能在这些“死亡禁区”里,开辟出一条条安全的通道。试飞员这个职业,光有过硬的飞行技术可不够,还得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强大的应变能力。张新文常常对年轻的试飞员说:“试飞就是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风严谨、准备充分、快速应对,这几点一样都不能少。”如今的张新文,已经是试飞队伍里的资深专家了。除了要承担繁重的试飞任务,他还肩负着培养新一代试飞员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试飞员成长起来,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那次在7000米高空的生死考验,不仅展现了张新文的专业素养,更体现了中国试飞员群体的使命担当。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机划出安全的边界,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做“航空报国”。70秒的生死时速,考验的可不只是技术,更是责任与担当。你觉得试飞员这个职业最需要什么品质呢?在你心里,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动态连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