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春天,一支千人骑兵部队像幽灵一样穿行在华北平原上,他们没有坦克、没有飞机,只靠战马和冷兵器,却在短短几天内摧毁了我军多个重要据点。这场被称为“冀中穿心战”的行动,让整个解放军都感到震惊——这还是那个被我们打得节节败退的傅作义吗?
解放战争中,傅作义的名字一直是个“麻烦制造者”。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却比中央军更难对付。他的部队来自草原,擅长骑马作战,机动性强,装备也比我们先进。而我们的优势是步兵灵活、善于打歼灭战,但一旦遇上骑兵,就容易陷入被动。
最让人头疼的是,傅作义深谙我军战术,总能抓住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比如在冀中地区,我们主力在外线作战,根据地内部空虚,他就趁机派出骑兵突袭,像一把尖刀直插心脏。这种打法,简直是我们自己的战术翻版,但却用在了我们头上。
1948年4月,傅作义选中了鄂友三的骑兵第12旅执行这次任务。这支队伍来自武川,那里自古就是骑兵强地,出过不少名将。鄂友三本人也是老资格,黄埔出身,带兵有方,士气高昂。他不仅会打仗,还懂得宣传,带着记者拍照片,发回天津,给国民党的报纸添料。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烧房子、炸仓库、抢物资,甚至要破坏我军司令部。一开始,他们遇到的是地方部队,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击溃。接着是民兵,更是不堪一击。一路南下,他们攻占了大城、河间,甚至一度逼近冀中军区总部所在地。
就在鄂友三的骑兵在河间肆意破坏时,冀中军区终于反应过来,调集主力回援。但为时已晚,敌人的破坏已经造成巨大损失。粮食、枪械、被服、电台,甚至毛泽东的卧房都被毁坏,连司令员做饭的锅都被砸了。这一切让军区司令孙毅羞愧难当,后来见到毛泽东时,还得挨一顿批评。
不过,这场战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敌人的胜利,但实际上埋下了伏笔。因为这次行动暴露了我军在情报和防御上的漏洞。从那以后,我军加强了对敌情的监控,特别是对傅作义可能的动向。
几个月后,傅作义又想故技重施,准备发动“西柏坡穿心战”,企图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这一次,他再次派出了鄂友三的骑兵12旅。然而,这次他低估了我军的警惕性。
我军早已掌握了他的计划,毛泽东亲自下令,通过新华社揭露了傅作义的阴谋。消息一出,敌人顿时慌了神。他们原本以为可以悄无声息地完成任务,结果刚一出动,就遭遇了层层阻击,损失惨重。鄂友三的骑兵部队在这次战斗中损失了一个营,可谓丢尽了脸面。
尽管傅作义的“西柏坡穿心战”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依然试图通过其他方式牵制我军,甚至在1949年初,他还在考虑如何利用骑兵优势,在大青山地区继续游击。
不过,随着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的势力逐渐瓦解。他的部队大多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但其中一些顽固分子,比如鄂友三,仍然心存不甘。他们试图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寻找机会反叛,结果东窗事发,鄂友三被捕,最终病死于北京。
有人觉得,傅作义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是因为他太懂我军的弱点。可笑的是,他自己其实也明白,他不过是借着蒋介石的东风,才得以逞凶一时。如果他真有那么厉害,为何到了最后,连一个起义的机会都不愿放过?说到底,他不过是一个投机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