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那段童年在戏班里长大的日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说起来,俺一直觉得,潘长江这人
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那会儿,家里其实就是个典型的戏剧家庭
父亲是个二人转演员,奶奶也会评剧,家里每天都飘着那种戏曲的味道
他个子挺矮的,才不到一米六
那时候,谁都觉得,个子不高
就算是个挺有戏份的演员,长得不高也吃不开
他小时候,常常报考各种艺术学校,试了又试,可都拒了
理由就一句话:“你的形象不符合舞台要求
不过,俺觉得他那会儿蛮倔的,心里明明知道自己没那么高
白天在剧团跑龙套,晚上就钻研唱腔、台词,练身段,居然还自个儿琢磨出来个“矮子功”
专门用来展示自己的特色
有时候你会想,像他这种身高,真是天生的劣势,但偏偏他就用这份“劣势”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 他不是一开始就红得飞起,但他的努力终于开花了
对他来说
直到1985年,他靠着一出小品《大观灯》蹭蹭蹭红起来了
那会儿,他用东北话讲的笑话,配上夸张的肢体动作,把一个普通小人物的市井智慧演得活灵活现
你知道的,东北人那种直爽和幽默感
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那时候,他在戏班里的日子,虽说苦点,但他一边跑龙套一边练,心里就想着
有一天一定得让大家都认识我
他真正让全国人记住的,是春晚上的那场小品《过河》
那次他和阎学晶搭档,两个字“你瞅啥
”一出口,立马火遍大江南北
从那时候起,他几乎每年都能登上春晚的舞台,和赵本山、蔡明、巩汉林等大咖们轮番合作
成了那种春晚的“常青树”
你要说他演的角色,也就那些邻里、司机、卖菜的小贩啥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就是这些普通角色,让亿万观众觉得,他就是咱身边的“老潘”,那种街坊邻居的感觉
● 他和杨云的故事,像极了那句“携手到白头”
说起来,潘长江和他老婆杨云的感情
两个人在剧团认识的,差不多都干了快四十年了
他在采访里就说:“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那会儿,杨云也只是个普通的舞蹈演员,没啥明星架子,婚后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你想,像他那样一炮走红的人,很多都会变得骄傲,或者喜欢应酬
从来不换手机号,也不参加那些饭局
天天就是下班回家陪老婆和女儿
他们的女儿潘阳,也是他心头的宝贝
2009年,潘阳开始唱歌出道,潘长江还得亲自为她站台
居然在小品里还调侃:“我女儿比我还帅
其实,他对女儿挺宽容的
没那种“我儿子我女儿就得红”的压力
只要她觉得快乐,他就满足了
对于“全家移民”的传闻,都是潘阳在一次采访时说的,说他们曾考虑过移民加拿大,但后来由于爸妈年纪大了,又觉得文化差异太大
潘长江也从来没想过要跑到海外去,他自己说:“我根在中国,舞台也在中国
● “误会”让他背负两年骂名,但他没有一声怨气
说起来,那场“移民”的谣言,真是闹得沸沸扬扬
几乎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人说,他要“跑路”,要“移民海外”
其实,潘长江自己从没在公开场合澄清过,只是淡淡一笑,留下一句“清者自清
他心里清楚,那些传言全是误会
你说这人,心里那份淡然
● 直播带货的“滑铁卢”,他自己踩的坑
说到他最近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事儿,说实话
你知道的,疫情那会儿,明星都跑去直播带货
起初,他还挺有信心,凭着“国民笑星”的名头,一场直播下来,卖出上亿的销售
可没想到,这事儿后来就变味了
有传出他卖假酒、夸大宣传、拿粉丝信任割韭菜的消息,居然还被茅台官方打脸
更让人觉得心凉的是,他还曾在直播里对晚辈谢孟伟说:“直播带货很简单,找个厂家一勾兑,卖贵点
”你说这话,咋听着像是教坏后辈一样
这句话一出,舆论顿时炸锅,大家都觉得他变了,变得贪心了
曾经的“人民艺术家”变成了“带货骗子”
这风波闹得,标题都能写出“老艺术家堕落”的感觉
他也挺难过的,磨叽到最后不得不出来公开道歉,说:“我错了
”还暂停了直播,退出了很多品牌合作,居然说:“倘若大家不原谅我
”你说他也真是惨,这一场风暴,像一记闷棍
● 人生的“二次转型”,他开始做起公益来
不过,人生,走到这个地步
你看,他在经历了那场风波之后
2023年,他被国家评为“正师级”待遇的艺术家
这是国家对他多年艺术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最高认可
你知道,他从1979年就开始在军队文工团服务,扎根基层,跑了无数边疆、部队、灾区
他没有为了名利去追官逐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公益和传承上
眼下,他在沈阳创办了“笑匠学堂”,免费教年轻人东北二人转、小品表演
想把这门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
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就像他说的:“我不图赚钱
就想把这门艺术传给后辈
”另外,他还担任“中国老年喜剧协会”的名誉会长,组织社区老人排演小品
说起来,他常常说:“笑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演别人角色的演员,而是开始用自己的方式
--- 这段路走得真不容易,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份真心和坚持
才能抵得过那些虚浮的浮华
你说,像他这样的人,虽说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依旧保持着那份朴实和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