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拥有超过一亿人口、经济总量名列前茅的岛国而言,最让人担心的到底是什么?不是经济下滑,也不是外来的侵略,而是某一天,这个国家会不会真的彻底沉没掉,该怎么应对那样的局面呢?
关于这个,日本早就有预料,一旦那一天真的到来,除了中国之外,至少还有三国愿意出手相助。这些都是哪些国家?又是否能实现日本的心愿呢?
日本沉没的可能
说日本终究会沉没,可不是空穴来风,过去一百年左右,日本经历了不少于二十次七级以上的大地震,特别是2011年的东日本大震,更让这种担忧变得真实了。
巨浪席卷了沿海的城镇,福岛核电站的惨剧至今还让人心头一紧。当时那场灾难夺去了超过两万人的生命,现在依然有大约三万福岛的居民没法回到他们曾经的家园。
今年三月,日本气象厅公布了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消息:接下来五年里,南海海槽发生“超级地震”的可能性高达七成。
去年十二月,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描绘出一幅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如果南海海槽完全滑动,十多米高的巨浪会直冲东京湾,最悲观的推断是,日本四分之三的人口可能都得撤离。
这种根植已久的忧虑心态,早在1973年,小松左京的小说《日本沉没》以及它的同名电影里,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电影里曾设想过,要是日本真的沉没的话,八千万会遇难,剩下的两千万幸存者会被中国接纳。如今,随着科学预警越来越逼近现实,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浮出水面:真正到了那天,谁又会挺身而出帮一把?
美国是第一责任人?
要论哪个国家几乎可以确定会冲在第一线伸出援手,毫无疑问是美国。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国际情谊,更多的是那种冷冰冰、很实际的战略联盟关系。
自从1951年签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以后,日本就变成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据点。美国在日本国内建了多达47个军事基地,常驻的美军人数大约有5.4万。
可以说,日本就像是美国在西太平洋的“眼睛、耳朵和拳头”,一旦这块支点倒下,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布置可就要摇摇欲坠了。
于是,2011年大地震一发生,美国就立即启动了被称为“朋友行动”的救援任务。舰队、飞机、无人机都纷纷出动,甚至还帮忙接管了那座岌岌可危的福岛核电站的冷却系统。这次行动,算得上是美军历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道援助之一。
除了战术布局,经济方面的利益也是不能忽视的。日本在半导体、精密制造和材料科技这些顶尖领域掌握着不少核心技术,一旦崩溃,势必会引发全球产业链上的多米诺骨牌反应,连美国也免不了受到波及。
因此,不管从情感上还是道义上,从公共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出发,美国帮一把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事。
跨越百年的血脉回响
除了战略伙伴之外,还存在一种靠时间积累、血脉传承而成的关系。在遥远的南美洲,有个国家叫巴西,它和日本之间就有这样一条特殊的联系。那边有着全球最大的日裔社区,人数超过了210万。
这段往事可以追溯到1908年,彼时日本政府为了缓解国内庞大的就业压力,开始有步骤地向巴西大量输送移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光,这些移民的后代已经繁衍到第五代,早已融入了巴西社会,但依然坚持着日本的文化认同和节日习俗。
这种浓厚的情感,也反映在两国当下的合作上。2022年,巴西和日本达成了数字农业的合作协议,还签了一份关于农业、土地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的“远景合作协议”。
媒体还报道,说一些日本公司在巴西购了超过一百万公顷的土地。这事儿背后到底是不是出了什么“国家级迁徙计划”的考虑呢,也引得不少人猜测。
而且嘛,巴西的优势还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它的面积比日本多了23倍不止,人口倒是挺少的,天气也挺合适,农业那是相当发达。更关键的是,这国家有着悠久的移民传统,对外来的人口包容度远远比不少国家要高。
对巴西来说,接受日本的难民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外交上的责任,更像是一种延续百年血脉和文化传承的温馨情感。
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
在南半球还有个地宽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也很可能变成日本民众的避难场所。这个地方面积有770万平方公里,人口才2600万左右,每平方公里不到3个人。资源丰富,加上人口稀少,这个国家天生就有能力接纳大量移民。
其实,推动澳大利亚发展的主要还是眼前的经济利益。日本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进口的煤炭、铁矿石、天然气这些矿产资源都主要卖给日本。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让两国早已变成了利益绑定的伙伴。
在两国之间,有一种“技术换人口”的合作想法,似乎大家都心里有数、彼此默契。澳大利亚愿意提供土地和空间来接收日本难民,而日本则用它在高铁、智能制造、芯片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作为交换。这样的交换,对双方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种切实可行的合作想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2022年,两国签署了一份新的《防务合作宣言》,里面特别提到在“重大灾难发生时”,双方要共同努力撤离人员。这就像是在为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提前做好了一张“预备表”。
再加上地理位置还挺方便,从东京飞到珀斯大概就七个小时左右,澳大利亚无疑成为了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选择。
中国该不该出手
至于跟日本只隔着一线之隔的中国,情况就更麻烦了。沉甸甸的历史包袱,让两国之间没像日美那样的军事联盟,也没有像日巴那样的民间移民基础,更别说像日澳那样的资源深度合作了。
最近啊,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请求各国领导人别去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活动,理由是“太过关注历史,反日氛围浓厚”。
关于是否接收难民这个事儿,咱们中国社会内部的看法其实也挺多样。有一派觉得,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予帮助。另一派则觉得,咱们14亿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都挺大,实在没有多余的力气帮别人“扛”事。
说白了,几千万人的大规模迁移,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考验。这种变动会彻底改变地区的人口组成,冲击就业局势,还可能引发文化上的碰撞,甚至对政治局势带来影响。援助日本,不光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也得看作是一次严峻的国家战略较量。
结语
这份看似“援助名单”,倒不如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战略试题。不管是巴西的治理难题,还是澳大利亚的移民融合问题,都告诉我们,接待难民绝非简单的事儿。
一旦灾难真正到来,一个国家的命运就不再只是它自己的事情,而是对全球合作水平和人道精神的共同检验。这些承诺能不能在关键时刻兑现,依旧悬而未决,成了一个大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