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民办幼儿园黄金时代落幕,谁为行业困局买单?
发布日期:2025-07-26 07:38:36 点击次数:59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曾经拥有12所幼儿园、12家教培机构、年营收超四千万的教育集团董事长,如今却要在集装箱办公室里,一边接待讨薪员工和供应商,一边苦苦筹钱还债。敬雅真,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女企业家”,如今成了欠债两千万、每天奔波于法院与催款电话之间的“老赖”园长。她的故事,是无数民办教育从业者近几年命运急转直下的缩影。

其实,敬雅真的起点并不低。从2004年开第一家幼儿园,到2018年事业巅峰,她赶上了中国学前教育市场化的大潮。那时政策宽松,投资回报可观,只要肯干、有资源,就能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然而一切从2018年的普惠性幼儿园政策开始变味:政府要求八成以上学前儿童进入收费受控、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运营的普惠性幼儿园;而原本可以自主定价、高端定位的新建民办园也不得不降价求生。这种“一刀切”的政策,让投入巨资打造高品质私立学校的人措手不及——收费砍掉三分之二,但成本却居高不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双减”政策又让课外培训机构瞬间归零;紧接着新冠疫情袭来,收入断崖式下跌,而房租、人力等刚性支出却一分不能少。许多像敬雅真这样的老板,不得已抵押房产贷款续命,可最后依然是杯水车薪。有同行调侃:“中国老板终极结局就是老赖。”这话听起来刺耳,却是现实写照。

有人说,那就让所有孩子都去公立幼儿园吧。但问题没那么简单。一方面,大量财政资金根本无法覆盖全部需求;另一方面,即便同样打着“普惠”旗号,公立和民办获得补贴天差地别——有些地方每个学生一年只补几百元,有些城市则能拿到上万元。而且,在监管趋严、“公平竞争”口号背后,其实存在不少隐形壁垒:招生名额向公立倾斜,同小区优先招收等措施,让本就艰难求生的小型民办院校雪上加霜。不仅如此,各类检查罚款如影随形,从消防安全到食品卫生,从监控联网到环创布置,每一项都是成本压力。“只有畜牧局不用管我们”,这是贵阳某知名女经理人的自嘲,却道尽了基层经营者心酸。

最令人唏嘘的是,本该以爱心与耐心著称的一线教师队伍,也因工资拖欠和职业尊严丧失而人心涣散。年轻老师频繁跳槽甚至直接消失,多年老员工也萌生退意。而那些坚守岗位的人,无非是放不下班里那群喊自己“妈妈”的孩子罢了。这份情怀撑不起账面赤字,更挡不了管理层冷冰冰的话语:“你们都是大企业家,有赢有赔。”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艰难,为何还要死磕?其实答案很简单——很多人当初投身这个行业,就是相信教育能改变人生,相信努力会带来回报。但今天,他们看到的是红利消失后的废墟,是理想撞碎在现实上的疼痛。在直播卖酒、转行餐饮这些荒诞的新尝试背后,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不确定未来。

所以,我们到底希望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生态?真正实现公平靠的不只是指标达标,更需要制度设计兼顾各方利益。如果只追求数字好看,把责任全推给市场或者个体创业者,那么最后买单的一定还是普通家庭和下一代孩子。当人口红利褪去,当资本撤离舞台,我们是否还能留住那些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好老师,好校长?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个人深思。如果你身边也有正在挣扎中的小型学校,请多一点理解与支持,因为他们可能正用尽全力守护着我们的未来……

#AI热点大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