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又一家中企从印度撤资,莫迪突然震怒,世界工厂梦或将成幻影
发布日期:2025-08-02 09:00:43 点击次数:195

又一家中企从印度撤资,莫迪突然震怒,世界工厂梦或将成幻影

在印度南部的工业走廊,一家原本悬挂着中文招牌的变压器制造厂正悄然撤下其企业标识。

中国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完成了一项关键交易,将其印度合资企业90%的股份转让给长期合作的阿特兰塔集团,这笔交易导致中方损失超过一亿元人民币,为其在南亚次大陆长达十三年的商业征程画上了句号。

几乎同一时期,位于印度境内的富士康生产基地出现了戏剧性一幕:三百余名来自中国的技术专家突然接到紧急调令,他们匆忙收拾行装踏上返程航班,使得原本繁忙的苹果手机装配线顿时陷入沉寂。

新德里总理官邸内传出的消息显示,印度领导人对此事反应异常激烈,当地媒体用"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雷霆之怒"来形容政府高层的震怒情绪,这标志着又一家中国企业的撤离正在动摇印度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宏伟蓝图。

2012年,中国变压器制造巨头保变电气正式进军印度市场,这一战略布局在当时被当地媒体誉为"电力行业的救星"。当时印度正饱受电力基础设施老化、电网稳定性差等问题的困扰,经常发生影响范围极广的停电事故。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保变电气不仅带来了完整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团队,还将全套设计方案都搬到了印度。公司采取"技术扶贫"的模式,在印度建立了现代化生产基地,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在技术转移方面,保变电气采取了全方位培养策略。印度工程师不仅学习了设备制造工艺,还接受了完整的电力系统集成培训。更为难得的是,公司还安排这些工程师远赴中国总部进行实地考察和实操训练。

2018年成为保变印度发展的高光时刻,其工厂成功研制出印度首台765千伏高压电抗器。这一突破性成就获得了印度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和高度赞誉。

然而2020年成为转折点,印度政府开始强力推行"印度制造"计划。保变电气的工厂扩建计划遭遇了长达一年半的审批停滞,所有申请都被束之高阁。

更令人意外的是,曾经接受保变培训的技术骨干纷纷离职。这些人才多数流向了本土企业阿特兰塔,这家公司原本只是保变的零部件供应商。凭借政府政策支持,阿特兰塔以更低的报价抢占市场,其产品价格比保变低10%到15%。

到2023年,保变印度分公司的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年收入骤降至仅相当于3万元人民币。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连员工薪资都无力支付,累计亏损金额高达1.16亿元。

2025年5月,保变被迫将90%的股权以1.37亿元的价格出售给阿特兰塔。一位离职员工感慨道:"我们投入了13年的心血,结果核心技术被吸收,培养的人才被挖走,最终连原始投资都没能收回。"

保变的事件仅仅是众多外资企业在印度困境中的一个缩影。

2025年7月上旬,富士康集团突然决定从印度南部工业区撤出全部中国大陆工程师团队,人数超过300人,仅保留台湾地区员工艰难维持工厂运转。

这场突如其来的撤离行动给苹果公司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带来沉重打击,其原定于2026年前将主要销往美国市场的iPhone生产线转移至印度的战略部署或将彻底落空。

其实外资企业在印度遭遇困境早有端倪:

全球电动车巨头特斯拉突然叫停了其在印度高达30亿美元的生产基地建设方案。

韩国三星电子由于印度政府毫无预警地将手机零部件进口关税从10%飙升至22%,立即暂停了半导体制造工厂的建设工程。

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投资的电商企业Flipkart因印度强制推行数据本地化存储政策,导致其市场份额骤降近四分之一。

这些案例充分暴露了印度制造业基础设施的严重缺陷。以工业重镇泰米尔纳德邦为例,当地生产企业平均每个月要经历6次以上的电力中断,每次停电时长都超过180分钟。

特斯拉技术团队在进行工厂实地考察时,竟遭遇变电站故障导致生产线调试被迫中断整整三天,最终不得不花费巨资紧急采购柴油发电设备维持运转。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2024年纬创资通为苹果代工的工厂爆发大规模劳工骚乱,起因仅仅是工人不满厕所数量不足和饮用水污染问题。这些在中国制造业早已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却导致当年印度制造业罢工事件同比激增近50%。

印度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供应链挑战,这场危机随着国际资本撤离而愈演愈烈。2025年盛夏,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的代表在公开场合向总理莫迪发出紧急呼吁:"如果继续无法获得来自中国的稀土资源,整个产业将在30天内陷入停产状态!"

这场供应链困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3年中国出台的中重稀土出口限制政策。作为全球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印度虽然坐拥世界第三的稀土储量,却苦于精炼技术落后,其实际产量仅占全球总量的不到1%。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掌握着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生产能力。

印度汽车工业协会迅速做出反应,发布紧急预警称:如果在八月之前不能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该国多个汽车制造基地将被迫按下暂停键。

这场供应链地震正在冲击印度经济的多个核心领域:

在医药制造领域,该国七成以上的活性药物成分需要从中国进口,关键药品的库存正在快速耗尽;

电子制造行业因供应链断裂已遭受高达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超过十万个工作岗位消失;

在边境局势紧张时期,制造企业的物流支出暴增近三分之一,零部件交付延误率逼近六成;

印度财政部在2024年度经济报告中不得不直面现实:"要实现制造业复兴,必须与中国供应链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剧,印度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强硬立场。近期,新德里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缓和措施,试图为紧张的经贸关系降温。

长期冻结的中国技术专家签证审批通道被重新开启,中断多年的两国直飞航线也逐步恢复运营。在特定行业领域,印度政府开始谨慎放松外资准入限制,包括允许中方资本在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制造业持有不超过10%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外资审查标准出现了明显松动。更引人关注的是,自2018年起对中国普通旅客关闭的旅游签证通道,在今年7月下旬突然重新开放。

印度储备银行同步释放出政策转向信号,宣布将货币政策基调调整为"中性"。这一举措被市场普遍视为应对经济危机的预防性措施。

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印度政府展现出矛盾立场:一方面就美国加征汽车配件关税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另一方面却在关键领域向中国企业示好。

然而,这种政策调整存在明显边界:诸如TikTok等应用程序的禁令依然有效,涉及国防安全和电信基础设施的领域仍维持严格的外资管制。这种选择性开放反映出印度决策层面临的多重困局。

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框架持续施压,边境地区庞大的军事部署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而西方承诺的技术转移却迟迟未能兑现。有分析人士尖锐指出,当前政策摇摆实则是场危险的政治豪赌。

随着最后一批来自保变电气的重型设备缓缓驶离孟买港的泊位,印度国营企业阿特兰塔突然对外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们将采用"自主研发"的技术方案,启动连接沙特阿拉伯的海底电缆工程。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程所采用的8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正是数年前中国技术团队倾囊相授的核心专利成果。

莫迪政府雄心勃勃打造的"世界工厂"蓝图,正在演变成一出极具讽刺意味的现实剧——宛如传统寓言中"徒弟学成反噬师傅"的现代版演绎。与此同时,富士康全面撤资后,曾经繁忙的印度iPhone生产基地正逐步陷入停摆,那些无人操作的自动化流水线,仿佛被抽离了生命力的庞然大物。

印度本土制造业此起彼伏地发出"稀土原材料供应中断"的绝望呼号,加之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不断落下,即便莫迪在会议上怒摔桌案,终究难以抵挡经济规律的残酷碾压。**在全球产业链运转的轰鸣声逐渐从印度这片土地消失之际,那些曾经激昂的大国抱负,正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最新披露的印度财政部内部文件中,赫然出现了"必须深度对接中国供应链体系"的明确表述。这段文字在当下语境中,无异于对"印度制造"战略宣告死刑的最终批注。

历史正在将莫迪推向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沉迷于那些镜花水月般的"战略胜利",在自我构建的对抗迷宫中愈陷愈深?抑或是勇敢地卸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政治包袱,向中国先进技术敞开合作之门,为印度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开辟真正的生存发展之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