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的“憋屈哥”乐至县,究竟是被高铁浪潮捧上天,还是继续“望路兴叹”?
你见过被“头衔”砸得喘不过气的小县城吗?在成都和重庆两大超级城市的直线之间,正好趴着一个“超级卡点”——乐至县。卷不死的地理位置、光鲜的荣誉证书、元帅之乡的红色烙印……本来是妥妥的小骄傲,结果现实往往一记重拳反转,偏偏交通成了老大难。数据摆在眼前户籍人口76万,常住只有46万,足足流失了39%的“原住民”;老龄化率冠军,蚕桑产量也是一马当先。最绝的是,成渝高铁、成渝铁路仿佛商量好似的都精准绕开。乐至人民看着别人家城铁呼啸而过,自己却只能在国道上拼命打方向盘。现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开了金口,高铁终于排了乐至这个名额。问题就来了——乐至能搭上高铁末班车逆风翻盘,还是会继续“荣誉头衔多,现实尴尬多”?
别家的小县城,靠着一根高铁线都能混出体面日子;咱们乐至,好家伙,荣誉堆成山,偏偏路就是修不进来。老成渝铁路像避瘟神一样绕过去,成渝高铁更绝,连影子都不沾。难怪乐至人一说起“铁路”,集体上演“望路兴叹”。你说地理位置吧,是不是天选之子?成都重庆黄金分割点,咋成了“黄金孤岛”?
有人酸溜溜地说“这不就是政策短板?”其实还真说对了。冷静想想四川盆地里的县城哪个不想分一杯羹,轮到乐至,交通不争气,哪怕陈毅元帅的金字招牌往那一摆、蚕桑产业一顿鼓吹,工业还是“缺水”,人口拼命往外跑。每当邻县高铁一通、项目一招商,这边只能集体表情包“我太难了!”
政策风口吹进来了,高铁不再“踢踢脚尖绕道走”,乐至有机会“天降馅饼”了吗?可别高兴太早——老铁们,铁路开通容易,产业升级、人口回来,这都是“高难度动作”。
下面咱们拢一拢,这个乐至的“奇葩命运”,到底是不是真的“天生带点小霉运”。先来一波历史镜头回放乐至这一带,汉唐时候可热闹,元帅故里、千年古寺、蚕桑霸主……这配置,就像互联网公司动不动就刷行业奖项。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理优势眼瞅着变成了交通劣势。时代变迁,谁抢到高铁“入场券”,谁就是笑到最后的幸运鹅。老成渝铁路、成渝高铁都“规避”了乐至,成南达万高铁又是“画饼为主”,一拖再拖。乐至多少领导干部,一边写报告一边叹气,配套设施跟不上,招商引资“二选一”基本没得选。
短信采访几个本地人,他们普遍都快成“自嘲达人”了“本来还抱希望说高铁来了就好,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有用人单位的子女考上成都工作,回老家没铁路只能坐最早那趟中巴,堵在国道上,一天路上花七八小时,谁受得了嘛!”还有个开摩的的师傅“成天送人到县外车站,没准哪天高铁站开在我家屋头,才晓得世界变了”。
可就算高铁终于姗姗来迟,产业水短、工厂还在等水,青年还在漂成都,老年人抱着“孙娃子”的照片一边晒太阳一边嘴里叨念“娃儿能有路回家就好了”。要说“老龄化第一名”,这还真不是浪得虚名,数据杠杠的。
咱说讲点“美好”,乐至的美食还真有一套。“乐至烤肉”三分肥七分瘦,一口咬下,辣椒面和孜然巴拉巴拉,懂行的都说有点小都江堰的内味儿。其实成都人开车一小时就能来打卡,没铁路就是少了份“酒壮怂人胆”的便利,谁都不愿意折腾。“不怕没美景,就怕没便捷”,这话咋听咋对。
现在一切都像表面风平浪静,县里上上下下庆祝国家高铁规划落地,街头巷尾小广告已经写着“高铁站附近旺铺招商”。表面热火朝天,背后暗流涌动。高铁真能一通百通?你乐至不仅“路”少,“水”也少,老天爷给的水库,工业区还没装满水龙头;招商部门天天盯着招商手册,企业主却摇头“你们用水要先批指标,我还不如去隔壁安岳”。再加上“本地娃流失得比高铁还快”,数据足够让人头皮发麻。
更有看热闹的反对派“也就是坐火车方便点儿,能解决几个问题?高铁来了,美景照样人不多,美食顶多火出省门,剩下的制造业不会突然长出来吧?”——不过讲真,这种观点在县城不是个别人。“高铁开通解决不了全部问题”,这是常识。再人口流失不是“买火车票补贴”就能拉回来的。喜欢城市热闹的青壮年,已经在成都绽放青春,谁真愿意回小县城守着美景看日出?
乐至的“老龄冠军”称号丝毫不比“蚕桑霸主”差,朋友圈里,留守老太太拍的“南湖日落”,配字“愿儿孙常回家”,多少含泪含笑。“高铁来了,外出娃娃会不会多回来点?”这是留在县里的普通人的小愿望,但谁都明白——新站台不等于新生活。
谁想到2024年以后剧情急转直下——成渝中线高铁真的敲定开工,成南达万也不光是画饼,真真切切的铁轨开始铺到了乐至地界。县里干部心头那块石头总算放下来了些,“全国高铁早就网状覆盖”,乐至不再是地图边角料了。
更炸裂的是,新高铁站点周边产业园突然没熄火,原来悄悄招商三十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来“围炉取暖”,嗓子又亮又响的东北老板带着重庆媳妇盘活了新厂房。搞笑的是,县里的房产中介集体刷屏“乐至即将通高铁,买房抓紧上车!”一边宣传“元帅故里”,一边推介“蜀中江南”。不少外地游客预定门票,“陈毅纪念馆红色打卡”、“白乌鱼宴席秒杀团购价”纷纷上线。
冲突火药味还没有全消旅游业和工业正面PK。老派干部觉得美食美景才是真招牌,高铁开通后就得拼服务、搞特色,留住文旅的流量;另外一边新引进的产业园管委会拍着胸口“我们才是经济的发动机!”还有本地的年轻人开玩笑“高铁通了,我们能不能跟成渝‘双城’青年拼一拼生活新花样?”连报国寺都因为高铁规划烧香祈福的香火旺了不少,庙里的师傅“佛祖保佑高铁一路顺风,带旺帅乡风水。”
你品,这场高铁经济洗礼,绕不开文旅、制造、招商“三足鼎立”。乐至,这个被头衔“压弯了腰”的县,终于有机会把“资源变红利”——但前提是,能不能趁高铁东风,实现真正的人才与资金回流?风口来了,能不能飞起来,不是老天赏饭吃,还得自己争口气。
热闹劲儿过去,不得不泼点凉水别做梦以为高铁一响,万事大吉。产业用水还是硬伤,多少项目光开会没落地,问起园区管水的师傅,摇头拧嘴“还没批”;上马的企业瞅见重庆成都两头“抢人”,“高铁带走的不止是游客,还有用工成本压力”;至于“招商引资”,本地人乐呵呵,外地人心里犯嘀咕“蚕桑产业虽牛,外围配套还是短腿?”
矛盾越来厉害。有人高铁来了,热闹三天,冷清三年,要么“赢家通吃”,要么“烂尾项目”唱主角。县财政顶多补贴一波,能不能留住人看民心。有人嘲讽“一脚踩两个大城市,不如专心把路修到自己心里!”还有编外城建专家哭笑不得“你再牛的高铁,也需要地级市级别的产业配套,不然就是高铁漂流瓶。”
外乡青年也没全被“高铁梦”感动成都重庆的烟火气,远不是小县城可以复刻。乐至虽然美,回流就业的岗位有限。“我们爱家乡,但更想有诗和远方。高铁只是通道,不是归途。”这话听着挺戳心。
中老年父母还在盼着孙娃子寒暑假能留下多待两天,但窗外南湖的晚风始终吹不出返乡就业的机会。高铁带来的改变有水花,但整体结构性短板依然是梗。
说句大实话,乐至县这事儿,还真不好拍头就夸。你说高铁一来,天都开眼,啥都好了?那我还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想靠一条铁道“妙手回春”,就像想靠一碗藕粉把胖虎喂瘦一样——想得挺美,实现起来难得很!人口流失、产业升级,这不是高铁站点就能治好的“慢性病”。别让“荣誉证书”贴了一屋子,最后经济还是靠卖门票和烤肉顶着,“蚕桑霸主”变成“蚕丝余音”,这才真让人“服了”。
开什么玩笑,一条线就能撑起资阳经济半边天?要真那么管用,全国个小县城还不集体申请“高铁入驻”?高铁,只是条起跑线,不是终点。落地产业、配备基础设施,留得下人才,才是真正的硬核。这可是我泼冷水,也是给乐至加油。别浪费了“帅乡”这块金字招牌,别让历史和风景都成了说书人的噱头。梦想得有,万一实现了呢?
说来说去,高铁通车就能让乐至的日子华丽转身吗?你觉得是美食烧烤和藕粉更有戏,还是蚕桑工业、汽车零部件能靠高铁火出圈?还是这一切都得靠“命硬”?欢迎各位老司机踊跃留言——你猜,是高铁带火老家,还是乐至继续“头衔多,现实忧”的业绩单?来来来,评论区放开聊,不说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