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一家机器人6S店开始营业,可别太着急兴奋哈,这恰恰展现了一种职业身份,这家门店在深圳开业的那一天,我在围挡外面站了有十分钟,瞧见三个穿着西装的工程师正在接受一台机械手臂的“面试”:那机械手臂先是敬了个礼,接下来递出了名片,最后还很标准地说了句“请多多关照”,就在那一瞬间,我立马就明白了,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设备发布会,而是人事部偷偷筹划的一场“岗位换装秀”。
一、从拧螺丝到做热身:人机协同教练的24小时
“以前我管200号人,现在管200台机器人加20号人
李倩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担任“人机协同指导师”,她的日常工作从清晨7点30分的安全演练开始,工人们围成半圆,跟随机械臂进行伸展运动,那个紧急停止按钮被当作健身环使用,一旦按下,红灯便会闪烁,大家笑着说:“这是在给机器人做早操,”
别小看这套流程,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2024年的报告说,引入协同演练后,工厂误操作率降了36%,李倩的诀窍是把“安全动作”设计成“闯关游戏”:
1.把急停按钮贴上不同颜色,对应不同风险等级;
2.每完成一次正确操作,屏幕弹出“今日最佳协作拍档”;
3.月度积分可兑换额外休假,
她的关键绩效指标不是产量了,而是“人机冲突没有发生的情况”,李倩说:“要是工人把机器人当成同事,效率就自己提高了,”
给在职场奋斗的人们一个小建议:要是你们团队马上要引入自动化,别着急去学编程之类的,把流程拆解成能让人觉得有趣的小部分,让同事们在轻松愉快中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二、售后工程师的听诊器:流程医生如何治未病
“机器人没坏,但我得先给它开药方。”
32岁的张越原是传统售后,如今名片上印着“流程医生”。上周,他收到一条系统预警:某客户车间节拍时间比上周慢了7%。张越没拆机,而是打开数字孪生界面,像心电图一样追踪机械臂加速度曲线,发现瓶颈出现在“过渡工位”——机器人等待人工补料多花了3秒。
他给顾客开的药方是把补料小车换成AGV这种设备,并且把缓存区的角度调整到15度,这次改造所花的钱还不到一万元,但是却让整条生产线的效率提高了11。
张越的工具箱里装着三件“听诊器”,
-时序图:像医生看心率,识别节拍异常,
-热力图:像体温计,定位拥堵工位,
-情绪雷达:采集工人语音关键词,判断协作疲劳度
给职场人的建议:把“故障排查”换成“流程体检”,试着用数据来讲故事,把节省的每一秒转换成客户的利润,那你的岗位就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了。
三、心理测试进车间:老师傅的协作门槛
“愿不愿意和机器人握手,现在是一道硬门槛
总部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王桐将MBTI简化为“协作倾向量表”,需得分S(稳固与C配合均超70分才可留在关键岗位,起初老工匠们颇为抵触,还称:“我已从业三十年,还要被那机械挑选吗?”
王桐做了三件事,
1.把测试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但不是淘汰,而是培训优先权;
2.让得分高的年轻员工做“协作导师”,一对一辅导;
每个月都搞“人机吐槽大会”,把不满写在便利贴上,贴到机器人外壳上,接下来现场读出来,
三个月后,抵触率从42%降到9%。一位50岁的钳工在吐槽大会上说:“它不是对手,是省腰力的搭档。”
给上班的人提个建议:在技术更新之前,先让自己的心理也更新一下,把“心态”弄成能培训的指标,用同伴之间的压力代替行政命令,这样旧的经验才能和新科技结合起来。
四、未来最贵的岗位:让机械臂和人类握手言和的人
波士顿咨询公司预估,2025年到2030年全球会有1200万个“人机关系经理”岗位空缺。到那会儿,车间里最贵的不是机械臂,反而是能让机械臂跟人类好好打交道的人咯。
要是你正琢磨着换工作或者
1.我能不能把安全规范翻译成游戏语言,
2.我能不能用数据讲出“未病先治”的故事?
3.我能不能把心理测试变成团队粘合剂,
要是你有三项能力中的一项,那你的简历就能多写一行“有人机协同经验”,薪资至少能多20%,
深圳有一家机器人6S店最近开始营业了,店门口的海报上写着:“我们不做设备售卖那类事儿,主要强调人和设备未来的联系,”这句话很适合职场人士贴在自己的工位上,下次经过机械臂的时候,别着急急忙忙地咔咔拍照然后发到朋友圈,先停下脚步看一看——它或许正在和你进行一场面试,要知道机器人越多,培训成本就越高;而最有效的培训方法,实际上就是先让自己成长为能够让机械臂与人类友好共处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 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 AI 原创。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参考资料:
工业场景中人机协同对操作效率影响的研究报告企业流程挖掘与优化的实践案例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编程教学助教机器人应用报告2025-2030 年全球人机关系经理岗位需求预测报告易路 iBuilder 智能体平台 —— 人力资源领域人机协同应用案例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人类协作趋势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