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浸会大学这一刀,全网网友深感痛快!
发布日期:2025-08-09 22:18:40 点击次数:187

导语:

有些人输在法庭,还要输在学术,更输在做人。学历可以镀金,人设可以包装,但诚信这道坎,谁都别想蒙混过关。

8月6日,香港浸会大学拟录取博士生名单悄然更新。没有长篇通告,也没有任何官样文章,只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名单上,杨某媛的名字消失了。

就是这个小小的“消失”,让无数网友直呼痛快:学术诚信和道德底线,港浸大用行动守住了。

从舆论焦点到公众反感

事情的起点,是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隔空性骚扰”官司。杨某媛,武汉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毕业生,指控同学肖某某在图书馆“隔空性骚扰”。

案情细节其实很简单:在图书馆的监控画面中,男同学只是无意识挠了挠自己,并没有任何直接接触。法院一审判决认定,这属于下意识挠痒行为,不构成侵权,因此驳回她的全部诉讼请求。

按常理,这个判决出来后,事情就该到此为止。可现实远比剧情离谱。败诉后的杨某媛,没有选择反思或道歉,而是在社交平台高调炫耀自己的“人生清单”:保研成功、法考通过、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录取资格。

这种“我输了案子,但我赢了人生”的姿态,直接踩到了公众情绪的雷区。

从个人争议到“天怒人怨”

公众的不满并不仅仅停留在这场官司。很快,有细心网友翻查她的硕士论文,发现问题一个接一个:

世卫组织明明公布的数据是36.1%,她硬生生“优化”成28.3%;

论文中写“中国有《离婚法》”,而事实上中国并无此法;

其他数据与常识性错误更是触目惊心。

学术论文的底线是严谨与真实,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成果,更是一个人学术信誉的试金石。可她的论文问题,直接让这块“试金石”碎成了渣。

于是,这场争议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性骚扰官司”争议,变成了学术不端与道德问题的全网审视。

举报信像雪片一样飞向港浸大。网上骂声不断:

“败诉不认账,学术还造假,这种人配读博?”“做人不能太假,数据不能乱改!”

可以说,这已不仅仅是网络批评,而是天怒人怨。

港浸大的调查与决定

香港浸会大学并没有拖泥带水。7月31日,校方向她发出“道德问题”核查函,直截了当地表明:若查实存在违规,将取消博士入学资格。8月3日,学校启动独立调查程序。

三天后,博士梦碎。8月6日,她的名字消失在拟录取名单中。没有任何多余解释,也没有模糊表态,只有一个冷冰冰的事实:名单里,已经没有你。

这刀,为什么让网友觉得“痛快”

在网络舆论中,“港浸大出手”之所以引发全网叫好,是因为它解决了三个公众长期不满的点:

学术不端不能装作没事很多人习惯把“学术造假”当作学界内部的事,不会有实质性惩罚。但这次港浸大用取消录取资格告诉大家:作假,别想混进来。

道德问题不是私事博士不仅仅是学术身份,也是社会身份。一个人如果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道德滑坡,公众有权质疑她是否配享有这样的学术资源。

回应要快、要硬港浸大的处理节奏很快:接到举报→发函调查→独立审查→名单移除,干净利落,不给舆情拖延的空间。

公众的耐心是有限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设可以包装,履历可以修饰,但公众的记忆比想象中要牢固得多。尤其在学术领域,任何数据篡改、事实错误,一旦被发现,就像在纸上戳了个洞,再怎么修补,阳光一照,都能看见。

公众的怒火,并不是因为她输了官司,而是因为她在输掉案件后依旧保持着一种“我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态度,再加上学术上的硬伤,成了压倒她博士梦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条线,还在

这件事已经结束在她的名字从名单中消失的那一刻。但留给公众的思考还在继续:

当“镀金”成为一些人的目标,当人设包装凌驾于事实之上,谁来守住那条学术与道德的底线?

港浸大的行动,至少给了一个答案——这条线,还在,而且谁踩了,谁就得付出代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