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些年的对华挑衅,真是一次比一次肆无忌惮。历史翻案、福岛核污水排海、钓鱼岛动作不断,一副完全不把中国放在眼里的姿态。可同样是二战战胜国,面对俄罗斯和美国,日本的反应却是另一副模样,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差别怎么会这么大?
原因不难找。对美国,日本的记忆从来没淡过。1945年,那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三十万条生命瞬间消失。两座城市被夷为平地,辐射的阴影延续到今天。那不只是战争的伤口,是刻进骨头的屈辱。美国用最狠的方式,让“战胜国”三个字永远铭刻在日本集体记忆里。即使今天双方是所谓的盟友,日本对美国的那种心理低位也从未真正翻篇。
再看俄罗斯,甚至更让日本心惊胆战。战败后的十多万日本战俘,被苏联送到西伯利亚的严寒之地。零下四五十度的天气,冻土里刨不出几颗土豆,伴随无休止的劳动,每一天都是生死挣扎。那不是单纯的关押,而是在冷酷的自然和制度中消磨意志。等到谈遣返,苏联还要真金白银的交换条件,这种屈辱日本人忘不了。
美国用的是核打击的绝望,苏联用的是极寒和劳役的煎熬,这两张历史答卷,日本至今还惧怕回答。相比之下,中国的处置方式完全不同。战后几十万日军被俘送到中国,我们选择劳动改造、思想教育。没有系统性虐待,甚至给过人道主义的温暖。劳改结束后大量遣返,让他们重回故土。这是中国传统的“以德服人”,也是宽容的体现。
问题是,这份宽容换来了什么?日本并没有因此感恩和警醒,反而习惯了对中国毫无敬畏。篡改南京大屠杀史实,否认侵华罪行,在现实外交中不断对华挑衅。这种胆子,不是一天养成的。
有人说,中国这样做是体现文明气度,不必和他们一样。但反过来想,当你对一个在历史上给过自己深重伤害的对手,选择了温和与善待,却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规矩,他很可能把你的好心当成软弱。日本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态度,正好是反例。那是对核打击和西伯利亚的清晰记忆,是被逼到低头的现实。
二战结束时,中国的地位和牺牲是有目共睹的。可在处理战犯、日本战俘时,我们显得过于宽厚。有时候,历史记忆的塑造,不仅在于胜败,还在于胜利之后如何让对方清楚界限在哪里。美国和苏联都深知这一点。
说白了,日本今天对中国这套挑衅姿态,背后是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他们记住了谁让自己痛到骨髓,也记住了谁宽容到可以忽略。于是,在面对俄罗斯和美国时收起锋芒,面对中国时却敢于试探底线。
这种心理差别,也体现在现实行动上。核污水排海,不顾亚洲邻国的强烈反对;在钓鱼岛问题上,一次次制造摩擦;在历史问题上反复翻案。这些挑衅,不只是外交事件,而是态度的体现。这种态度,就是“你拿我没办法”。
40年代末,日本战俘从中国带回去的,并不全是痛苦的记忆,有些人甚至讲过在中国劳改营得到食物、看病的经历。这本是一张人道的名片,但在国际政治的现实逻辑中,却缺少威慑力。相比之下,从西伯利亚回国的那批人,很多身心都已被彻底摧残,那是彻底的服从记忆。
日本对俄罗斯的忌惮,不只是因为后者今天还有强大的核武库和军队,更因为曾经在极寒中体验到的无助。即使日俄在远东有领土争端,日本依然不敢过度挑衅。对美国那就更不用说,广岛长崎的废墟和辐射病患者,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哪怕美日结盟得再紧密,这个阴影也消不掉。
所以今天看,日本的外交动作是典型的对强硬者低头,对温和者试探。中国二战后选择的仁义政策,从道德角度看无可指摘,但结果让日本在两种记忆中形成了差别感。这份心理落差,是他们今天敢冒犯中国却不敢碰俄罗斯和美国的关键。
如果当年中国像苏联那样处理战俘,日本今天的态度会不会不同?没人能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美国和俄罗斯的那种戒心,本质上是害怕再一次经历生死的试炼。而对中国,他们知道,即使冒犯,也不会马上付出同样惨痛的代价。
这就解释了现实中的不对称。面对俄罗斯的军事巡航,他们会尽量避免军事对抗;面对美国的政策要求,哪怕损害本国经济也要配合;而面对中国,在福岛排海、岛屿争端、军事动作上,反倒敢于步步推进。
这种差别,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影响非常直接。历史的记忆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在一次次事件中被雕刻下来的。日本把美国和俄罗斯的名字刻在生存恐惧的那一面,而把中国的名字放在温和可谈的那一面。这才是他们面对三个国家截然不同外交姿态的根子。
曾经在劳改营里接受思想教育的日本士兵,回到国内之后的叙述,不会带来集体防御心理;但在废墟堆里寻找亲人的日本百姓,在白雪覆盖的西伯利亚工地上冻伤的士兵,都会在几代人的故事里,变成对某个国家的深刻戒备。
今天的挑衅,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任性,而是长期国家心理的外化。日本在两种历史阴影和一种温和记忆之间,做出自己的权衡。对于俄罗斯和美国,他们只能选择收敛;对于中国,他们敢赌一把。代价,他们还没开始付。